从10月10日新生开学报到,到为期16天的军训结束,再到正式上课一周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从最初的期待,适应,再到逐步引导。与20级新生碰撞的过程中,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喜悦,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今天且说说大学里到底要不要上晚自习。
按照学校的惯例,大一学生,第一个学年是要求上早晚自习的。这个褒贬不一,饱受争议的话题,在今年新生中,又做如何反响呢?在新生入学后不久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我特意设置了这个敏感问题“你怎么看待学校的早晚自习?”发给软件学院的全体新生,收到比较完整的表达了自己观点的回复有290多条。相当大比例的同学表示太早了,没必要,低效率,不想学,形式主义……还有一部分同学表示,很好,可以让自己早起床,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自律。也有一部分同学表示,既然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那就遵守。三种观点,代表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生。
同一份问卷中,我还设置一个关于心理的问题“入学以来,你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收到270多条完整的回复。其中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下一步如何规划占了一半左右。答案为“为什么要上早晚自习”的也不少。还有的发出图书馆为什么那么远?上课为什么要走那么久?周六为什么要上课?能够给宿舍装个电梯吗?等等看上去又好笑又无语的问题。
思考之一:自由与自律
大学生对待早晚自习三种不同的观点,其实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关于大学生的自由与自律的本质问题。也是进入大学以来,大家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大学里有绝对的自由吗?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亚里士多德说“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不是动物就是神。”自由都是建立在规矩和规则中的自由。这部分强烈反对早晚自习的学生,想着要自由支配自己的空闲时间,这个诉求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与自己独处、相对私密的时间和空间。但我想问一句,你现在的身份是学生,你履行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了吗?我们的学生需要给自己一个精准的定位:学生。学生身份是大学生的第一身份,是学生就应该做学生该做的事情。比如,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规定夜不归宿、迟到旷课、考核不合格都是不能逾越的底线。
自由支配时间,对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来说,是合理规划时间,不论有没有早晚自习,这一类同学一样的会进行早晚自习,只不过,他们的早晚自习有可能在操场边,有可能在图书馆,有可能在某处安静的角落。
对于一个不自律的同学来说,给他支配的自由时间越多,就越堕落,这种所谓的自由会慢慢扼杀了他走向成功的可能,最终,把他推向了“废才”的深渊。白白浪费了大好青春年华,辜负了家庭的殷殷期待,背离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精气神。既然自己没有能力进行合理规划,那么学校利用早晚自习这样合理规划,帮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不太优秀的同学慢慢变得更加优秀。这个过程一定会让大家感觉到不舒服,甚至是觉得痛苦,但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这是破茧成蝶所必须承受的。
思考之二:大学生适应性的心理问题
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专业发展阶段,也是获取社会生存资本的最佳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定性的关键阶段。在大学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相对疏远。通常教师授课完毕就离开了,课程结束了,就很难再遇见。这需要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一是自学能力的培养,二是主动联系老师。
班主任也不会像初高中时的班主任那样,时刻陪伴在身边。缺乏了监督的新生们,如何保持继续学习的动力?如何主动学习?主动进步?经常思考人生的同学,这个适应阶段可能会比较短,他们会很快适应大学的节奏。专业学习,社会活动样样不落下,处处精彩。后知后觉的同学,可能要等到各门课程亮红灯,收到预警通知单的时候,才会想起,原来自己一直沉浸在假期模式中,无法自拔。
如果心中有目标,那么会争分夺秒,学校的早晚自习制度为自己的前进保驾护航。如果心中没有方向,那么早晚自习就犹如一道枷锁,让自己透不过气来。
借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絮叨。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转变心境;也许我们无法避免挫折,但我们可以选择微笑面对;也许我们无法扭转命运,但我们可以使自己生活得更快乐些。
愿同学们:
脚下有动力!心中有梦想!眼里有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