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之二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第一节,格物致知
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是万事万物,包括意识的和物质的。致是求得,获得的意思,知是知识。
第二节,心即理VS性即理
我们必须要向外界学习才能充实自己。在格物致知上,理学家和心学家还有个不易被察觉的区别,理学家为了弥补心的缺陷,会毫无目的地去外面寻求知识,这有点像猪,只要它认为能消化的东西,它都要去吃,而心学家首先是在心里认为这个知识有必要去追寻,然后才去追寻。前者是先探究,后用心,后者先用心,后探究。
第三节心外无理
因为心外无理还有另一个秘匙,这个密匙就是,用心。天下一切事情就怕用心两个字,任何一件事,只要你肯下苦功,肯用心,几乎就没有做不到的,因为天老爷在我们降生钱就给了我们一个法宝,它就是良知。
第四节万物一体
世界上只有一种人没有天地万物的概念,那就是心不在了,只有死了的人心才不在了。
第五节,心外无物
按今天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物质其实都是光的反射,不是物质的本身。
第六节心外无事
王阳明说心即理,说心外无物,说心外无事,和佛家人说的这些迥然有异,佛家也说,心外无物,但是消极的,他不但希望心外没有物,没有事,就是心内,也不要有物,也不要有事,佛教徒都设想把自己锻造成一个心如死灰,形如槁木的活死人。
第七节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我提倡心就是理,是希望大家都不要心理合一,言行合一,按本心的想法来做事,不要矫饰,凡事在心上下功夫,而不要到心外去寻求,这才是王道的真谛,亦是我立论的宗旨。
第八节为何说知行是合一的
因为在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是喜欢美和讨厌臭的,这种势利眼做派与生俱来,无需证明,也无法更改。
第九节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
王元明说,把知行单独拿出来说,这实在是古人的用心良苦,全是因为世界上有两种人的缘故,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去做,在做事中就像是流水线上的的机器人,只是机械的做,不懂得思考,对这种人,我们要特意提个知,告诉他,不要走机器人,要在做事中用过脑子,这样,他才能真的行。
第十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情的开始和终结,绝不能有始无终,更不能虎头蛇尾。
第十一节,一念发动便是行
有些好事,我只知不去心,固然是错的,但有些坏事,我只知不去行,那肯定就是对的了。
第十二节,实践出真理
王阳明说,想要知道西红柿的味道,就必须要去吃,这就是实践出真理。
第十三节良知就是判断力
良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这是儒家圣人们的传家宝,是人世间最贵重的宝贝,谁如果能完全拥有它,那就如坐在船上得到了舵一样,你掌握了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就是遇到大风大浪,只要舵柄在说,也可以免于被淹,所以,王阳明赞叹道,良知啊,你就是试金石,你就是个指南针。
第十四节,如何光复良知
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自然而然不焦急的心,耐心的去用功,别人嘲笑你,诽谤你,称誉你,侮辱你,你都不介意,功夫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你不要管,只是闷头在良知上用功,时间久了,你就能体会到快乐了。
第十五节,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离开社会,正如鱼不能离开水,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见到善的而从之,听到善的而学习之,其实就是在致良知。
第16节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所以当你在开始致良知的步骤时,一定要注意,听良知的,不要理会外界的评判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