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2

外篇之二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第一节,格物致知

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是万事万物,包括意识的和物质的。致是求得,获得的意思,知是知识。

第二节,心即理VS性即理

我们必须要向外界学习才能充实自己。在格物致知上,理学家和心学家还有个不易被察觉的区别,理学家为了弥补心的缺陷,会毫无目的地去外面寻求知识,这有点像猪,只要它认为能消化的东西,它都要去吃,而心学家首先是在心里认为这个知识有必要去追寻,然后才去追寻。前者是先探究,后用心,后者先用心,后探究。

第三节心外无理

因为心外无理还有另一个秘匙,这个密匙就是,用心。天下一切事情就怕用心两个字,任何一件事,只要你肯下苦功,肯用心,几乎就没有做不到的,因为天老爷在我们降生钱就给了我们一个法宝,它就是良知。

第四节万物一体

世界上只有一种人没有天地万物的概念,那就是心不在了,只有死了的人心才不在了。

第五节,心外无物

按今天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物质其实都是光的反射,不是物质的本身。

第六节心外无事

王阳明说心即理,说心外无物,说心外无事,和佛家人说的这些迥然有异,佛家也说,心外无物,但是消极的,他不但希望心外没有物,没有事,就是心内,也不要有物,也不要有事,佛教徒都设想把自己锻造成一个心如死灰,形如槁木的活死人。

第七节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我提倡心就是理,是希望大家都不要心理合一,言行合一,按本心的想法来做事,不要矫饰,凡事在心上下功夫,而不要到心外去寻求,这才是王道的真谛,亦是我立论的宗旨。

第八节为何说知行是合一的

因为在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是喜欢美和讨厌臭的,这种势利眼做派与生俱来,无需证明,也无法更改。

第九节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

王元明说,把知行单独拿出来说,这实在是古人的用心良苦,全是因为世界上有两种人的缘故,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去做,在做事中就像是流水线上的的机器人,只是机械的做,不懂得思考,对这种人,我们要特意提个知,告诉他,不要走机器人,要在做事中用过脑子,这样,他才能真的行。

第十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情的开始和终结,绝不能有始无终,更不能虎头蛇尾。

第十一节,一念发动便是行

有些好事,我只知不去心,固然是错的,但有些坏事,我只知不去行,那肯定就是对的了。

第十二节,实践出真理

王阳明说,想要知道西红柿的味道,就必须要去吃,这就是实践出真理。

第十三节良知就是判断力

良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这是儒家圣人们的传家宝,是人世间最贵重的宝贝,谁如果能完全拥有它,那就如坐在船上得到了舵一样,你掌握了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就是遇到大风大浪,只要舵柄在说,也可以免于被淹,所以,王阳明赞叹道,良知啊,你就是试金石,你就是个指南针。

第十四节,如何光复良知

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自然而然不焦急的心,耐心的去用功,别人嘲笑你,诽谤你,称誉你,侮辱你,你都不介意,功夫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你不要管,只是闷头在良知上用功,时间久了,你就能体会到快乐了。

第十五节,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离开社会,正如鱼不能离开水,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见到善的而从之,听到善的而学习之,其实就是在致良知。

第16节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所以当你在开始致良知的步骤时,一定要注意,听良知的,不要理会外界的评判尺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早起奇迹」社群成员——秦绍洪第65天早起(05:20——09:00) |正|知|正|念|正|行| |早|起|创|...
    o泡沫o阅读 3,060评论 0 0
  • 2022-04-22坚持分享第1300天 读《知行合一2》P39-46感悟:阳明学人生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 不...
    Shelley1165阅读 2,515评论 1 1
  • 二十一世纪旧体诗词风骚榜[https://www.jianshu.com/c/da968ae2d498] 上榜絮语...
    张成昱阅读 3,142评论 1 10
  • 处世悬镜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尽管是本古书,但其中的保身箴言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仍是行之有效的珍贵...
    蓝色印迹阅读 2,425评论 0 0
  • 【日精进打卡第1901天】 姓名:陈权 公司:青柠养车 【知~学习】 《走美》打卡第426天 《十二条实践》 1、...
    水青柠阅读 80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