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今天看到的文章,搜索学习整理一下PDCA和SDCA模型,以备以后的应用。也特别新建了一个“多元思维模型”,下面是总结整理。
名词解释PDCA:
P——Plan(计划)
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
D——Do(执行)
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C——Check(检查)
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A——Action(处理)
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来自百度百科
PDCA循环的要点、特点。
两个要点
1. “(A)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因为处理阶段是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该阶段的重点又在于修订标准。
2. “(C)检查”阶段的分析对“(A)处理”阶段的标准修订起着决定作用。
两个特点
1. 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
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不仅适用于整个工程项目,也适应于整个企业和企业内的科室、工段、班组以至个人。各级部门根据企业的方针目标,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形成大环套小环,小环里面又套更小的环。大环是小环的母体和依据,小环是大环的分解和保证。
2. 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PDCA的活动步骤
第一个阶段是计划(Plan),就是制定管理或质量目标、活动计划、管理项目和措施方案。
计划阶段又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管理或质量问题;
(2)分析产生管理或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
(3)从各种原因中找出影响管理或质量的主要原因;
(4)针对影响管理或质量的主要原因,制定措施方案,提出措施执行计划和预计效果,并具体落实到执行者、时间进度、地点、部门和完成方法等等方面。
第二阶段是实施(Do),就是将制定的计划和措施,具体组织实施和执行。
第三阶段是检查(Check),就是把执行的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对比,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哪些作对了,那些做错了,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原因在哪里?
第四阶段是总结(Action),它包括两个内容:
(1)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绩,处理差错。把成功的经验肯定下来,定成标准,以便再干时有所遵循,失败的教训也要加以总结整理,记录在案,作为借鉴,防止以后再度发生;
(2)把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管理循环,作为下一阶段的计划目标。
名词解释SDCA循环
SDCA循环就是标准化维持,即“标准化、执行、检查、总结(调整)”模式,包括所有和改进过程相关的流程的更新(标准化),并使其平衡运行,然后检查过程,以确保其精确性,最后作出合理分析和调整使得过程能够满足愿望和要求!SDCA循环—标准化维持的目的,就是标准化和稳定现有的流程。
S是标准(Standard),即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编制出的各种质量体系文件;
D是执行(Do),即执行质量体系文件;
C是检查(Check),即质量体系的内容审核和各种检查;
A是总结(Action),即通过对质量体系的评审,做出相应处置.
标准化的概念
SDCA的第一个步骤是标准化。我们日常所用到的规章制度、流程、操作规范等都可以称为标准,这里的标准化主要指制定这些标准并通过训练、指导等手段让标准的使用人掌握标准的过程。在形成标准之后,就是去执行这些标准,然后检查执行的效果,最后根据检查的结果采取一些行动。行动主要包括:当发现标准不合理时重新修订标准,当发现标准的执行不到位时则对执行人采取处罚、教育、培训等手段使其能够按照标准来执行。
所谓标准化,就是将企业里有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制定标准,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则称之为标准化。 那些认为编制或改定了标准即认为已完成标准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经过指导、训练、实施、改善才能算是实施了标准化。
(一)、标准化的四大目的
1、技术储备——保存技巧和专业技术的最好方法,否则,企业或组织就没有技术、技巧和经验的积累,技术、技巧和经验随人转移。
2、提高效率——便利性和兼容性,减少变化,降低成本。
3、防止再发——防止问题发生及变异最小化的方法。不以人的变化而变化。
4、教育训练——是企业培训的基础和根本
(二)、良好标准的6个制定要求
1、目标指向——标准必须是面对目标的:即遵循标准总是能保持生产出相同品质的产品。
2、显示原因和结果——比如“安全地上紧螺丝”。这是一个结果,应该描述如何上紧螺丝。
3、准确——要避免抽象:“上紧螺丝时要小心”。什么是要小心?这样模糊的词语是不宜出现的。
4、数量化-具体——每个读标准的人必须能以相同的方式解释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点,标准中应该多使用图和数字。
5、现实——标准必须是现实的,即可操作的。
6、修订——标准在需要时必须修订。在优秀的企业,工作是按标准进行的,因此标准必须是最新的,是当时正确的操作情况的反映。
三、标准化的步骤与SDCA的“标准化、执行、检查、总结(调整)”模式
(一)、制定标准
选定了要标准化的任务,下一步就是制定标准;标准的构成包括时间、目的、范围、内容、附表、附图,为了更规范的执行任务。即SDCA“标准化、执行、检查、总结(调整)”模式中的“标准化”的基础环节。
(二)、标准执行
标准的执行,也就是SDCA“标准化、执行、检查、总结(调整)”模式中的“执行”、“检查”环节。
1、正确的执行 “员工自己操作的最高指示(高于任何人的口头指示)是现场有效受控的作业指导书”,而不是管理者特别是高管随意性的口头指示,这就需要管理者特别是高管做出“正确执行”的表率作用。
2、抱着发现问题的态度执行 标准是根据实际的作业条件、当时的技术水平制定的,代表了当时最好、最容易、最安全的作业方法。一定要求作业者“抱着发现问题的态度执行”,在永不间断的发现问题、修订标准的环中去完善标准——创新、改善。
3、发现标准有问题后的正确做法 组织中的任何人发现标准存在问题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汇报、修订、改变(培训)、调整。即立即汇报、确认,继而对问题部分进行修订,然后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接受新标准,最后执行调整。
(三)、标准完善
永远不会有十全十美的标准,在以下的情况下修订完善标准:内容难,或难以执行定义的任务;当产品的质量水平已经改变;当发现问题及改变步骤时;当部件或材料已经改变时;当设备或仪器已经改变时;当工作程序已经改变时;当方法、工具或机器已经改变时;当要适应外部因素改变;当法律和规章已经改变时;标准已经改变…… 标准的完善,也就是SDCA“标准化、执行、检查、总结(调整)”模式中的“总结或调整”环节,保证标准持续有效的手段。
四、标准化与改善
改善是标准化的基础,标准化是改善的巩固。没有改善,就没有更新的标准化;没有标准化,所有的改善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不会积累成先进技术,形成突破。有些类似于黑瞎子掰玉米。
改善分为两种:
事前改善,即问题发生前就进行了改善,避免了损失或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事后改善,即不良品或顾客投诉发生后,再去做改进工作。
实际上,组织或企业的日常管理就是遵守标准,就是SDCA,而改善就是寻找更好的方法,并做成能够保证预期效果的标准来实施。
所以,标准化是SDCA循环-标准化维持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标准化,SDCA循环就不会构建为符合闭环法则的管理方法。笔者认为标准化的能力代表着组织或企业及其人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人员及组织的能力积累和提升,有的人做了一辈子技术或管理工作,到头来还是基层员工一个,而有的人五年、十年就干成了大事,并且桃李芬芳,这就是标准化能力的魅力;没有SDCA循环管理法的有效应用,企业不可能维持在较高的管理水平。
【个人应用】
写到这里不免有虎头蛇尾的感觉,罗列固然有点价值,关键点应该是怎么应用到现实生活。好在简书是可以不断更新的文章,我刚开始学习概念真的还没发分享案例。应用之后这段会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