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今年已是我从教的第九年。
今天,听了两堂新教师的见面课,也勾起了我刚踏上讲台的回忆。还记得才毕业,自己是初中语文第一名考进来却被分到小学部,内心愤愤不平,直接去找易校长理论。易校见到我这个愣头青估计哭笑不得,然后和蔼地跟我分析,作为唯一一个没有教学经验的新老师,被安排在小学历练也是理所应当。如果表现好,再争取调岗。我接受了这个安排,一是我是新手,的确需要历练;二是小学确实缺老师,我作为学校的一员责无旁贷;三是我不想被别人看扁,我想要证明我自己是可以的,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第一年是带五年级,当班主任,那时候住在学校,每天守着学生,从早自习到放学和学生一起搞完卫生,留成绩差的背书,补作业。晚上在寝室备课,写教案,改课件。工作日认真工作,休息日逛街睡觉,单身的日子单纯又美好。第一年我参加了教学能手大赛,初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动了很多老师;决赛《圆明园的毁灭》可惜只获得了二等奖。参加了班会课比赛《把握春天》,李主任说整体不错,就是语文课的味道浓了点。之所以到现在还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每次公开课自己的准备都是“呕心沥血”,认认真真准备,生怕砸了师大的招牌。
我特别感谢易校长对我的领路,开始什么也不知道的时候,是他告诉我首先自己要有思路,确定大概的教学设计,然后可以在网上多方借鉴,一定是先定思路,再出设计,最后才是PPT完善。以后每次公开课教学设计的确定,自己首先是认真研读课文,挑选打动自己的文章。然后自己研读教师用书,确定初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接着,在网上搜一些教学设计,参考比较,借鉴模仿。开始时都是借鉴模仿比较多,就跟写字临帖一样。上课前我会找一些名师的课看视频来学习,比如上《去年的树》模仿王崧舟老师诗意的解读和表达;上《祖父的院子》借鉴了 张祖庆老师的课;上《杨氏之子》从赛课视频里借鉴了《小时了了》这个拓展延伸……
看名师的课,可以学到很多,首先是教学设计流程,教学点的安排,其次是提问设计,然后是过渡语,点评语,课堂组织,语用训练和学生的交流等。我特别喜欢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这个概念,我也特别钦佩他的课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诗意。我还特别喜欢窦桂梅老师,她从一个数学代课教师成长为特级语文教师和清华附小的校长,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不用说我也可以想到。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名师,庆幸的是,现在网络资源发达,只要我们想学,就可以学,可以借鉴和模仿,不断地提升自己。
今天的第二堂课各方面还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第一堂《秋天的雨》实在是很糟糕的。我全程都是皱着眉头听下去的。首先是准备特别不充分,PPT都没有做修改,教学设计我没看,但是看教学流程毫无设计可言。教师全程拿着书和小蜜蜂,没有板书一个字,一直照着PPT讲,而且逻辑混乱,前后不连贯,可见准备工作和对公开课的重视程度。我非常惭愧,还叫了一波老师去听,其中还有卜老师。其次,完全是传统的教学,甚至不如讲解式,讲解的前提是老师自己懂了。本堂课全程让学生抄笔记,分段抄笔记花了十分钟还有多,连板书设计都抄下来,生硬死板,意义何在?最后,我为孩子们担忧。这个班我教过半年一年级,班上还是有好些个爱读书的,但是《秋天的雨》上出来死气沉沉,这么美的文章,这爱学习的孩子,真是可惜!我想一篇美文应该美美的读,美美的感受,美美的联想,美美的表达。想到我自己的孩子要放到长郡本部去读,我觉得自己其实是很打脸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我们这边的老师,学生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如别人。是什么原因呢?
老师这方面,结合我自身的情况,我简单地分析。一是工作负担比较重,所以没有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钻研备课,每天都在忙于应付。二是缺少师傅手把手教。从教八年,至今铭记易校长,就是因为是他真正带我入了门。好不容易在初中一年有谢主任做师傅,但是又被发放到小学,以后都是我自己摸爬滚打,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蔡主任说,感觉我的课几年了还是老样子。三是自己重视程度不够,总是抱着应付和侥幸的心态。一堂好课是需要自己逼自己的,准备是否充分,自己有没有精心设计,明眼人一看便知,何必打自己脸。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为之,则难者亦易已;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虽然当下,我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都很大,感觉每天都很艰难,但是,我相信,上坡路累一点没关系,翻过去这座山,风景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