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就是在使用功能,如搜索功能、下单功能等,这些功能也是功能性需求。但是用户的非功能需求也要满足,如安全性、易用性、可靠性等。这些非功能性需求对功能性需求起支撑性作用,是功能性需求的根基。很多非功能性需求要在早期确认,因为这些需求决定了软硬件的架构,而架构的调整并不容易。所以为了避免返工,产品经理应该咋早期仔细确定。
非功能性需求虽然有很多,但是内容相对固定也比较容易梳理。
一、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
对产品经理而言,福特造车的故事是尽人皆知的。福特汽车创始人曾经说:“在汽车出现以前,如果我去问人们需要什么,他们肯定会说需要一匹更快的马。”但福特造了一辆汽车。因为福特知道,用户的需求不是一匹马,而是快速到达目的地。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发现,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本身就是两件事。接下来我们还以造车为例来深入探讨这些需求的差异。
用户说:“我的需求是一辆马车。”但产品经理告诉研发人员:“我们要给用户造一辆汽车,用户的需求是尽快到达目的地。”
用户说:“我的需求是把车加长。”产品经理问:“你为什么要加长?”用户说:“这样显得有气派。”产品经理说:“加长后费用增加很多,我给你配上天窗和真皮座椅,这样显得更有档次,而且价格还不高。我把这个需求告诉研发人员,让他们去造高档次车。”
用户说:“我的需求是买一辆车。”产品经理问:“你为什么要买车?”用户说:“我要每天按时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产品经理说:“你不用买车了,因为接送的距离不远,并且你的预算有限,我们给你提供两轮的电动车就可以了,其接送的时间比汽车还短,而且价格还便宜,我把这个需求告诉研发人员,去造一辆电动车。”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发现大家都在谈需求,但需求的含义显然是不同的。当一个词被赋予了太多含义时,这个词就容易被用错。因此,我们要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需求”。我们把需求分成两类,一类是产品需求,一类是用户需求,两者的区别如下。
凡是能指导开发的,就是产品需求;凡是不能指导开发的,就是用户需求。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再区分产品需求和用户需求就容易多了。
产品需求:
产品需求在描述产品是什么,这样就能指导研发人员来开发产品。在造车的例子中,属于产品需求的是:造一辆车、造一辆有天窗和真皮座椅的车、造一辆电动车、在出行App里提供接送儿童服务。这些需求都属于产品需求,都是从开发角度看到的问题,告诉研发人员要开发什么。
如果把需求写成文档,就是产品需求文档(Product Requirements Document,PRD)。对互联网产品而言,产品需求文档涵盖流程图、原型图和原型逻辑等内容,这些都在说产品是什么。PRD也被称作“产品描述文档”,该文档要求研发人员按照其内容做开发。
显然,产品需求文档要由产品经理要来写,而不是由用户来写。产品经理要写产品需求文档,就应当挖掘用户需求,而不是挖掘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
产品需求在具体描述产品是什么,用户需求在描述用户的需要,这个需要通常是主观的和因人而异的,体现了用户期望达到的状态。很多内容都可归为用户需求。我们常说的马斯洛心理需求,低成本交易需求、用户场景化的需求等,都可归为用户需求,下面我们分别说明。
马斯洛心理需求:用户想要一辆豪华车,背后的需求可以是认同感,也可以是获得尊重,这就是用户的心理诉求,属于马斯洛心理需求的范畴,这些心理需求显然是主观的和因人而异的,也体现了用户期望达到的状态。
低成本交易需求:用户要打车回家,此时的用户需求是用更少的时间和成本打到车,出行软件有时可帮助用户达成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出行软件比路边拦车能更快速地和更省钱地找到车,而更快和省钱是主观的和因人而异的。
用户场景化需求:如果用户着急赶飞机,那么就愿意付出更多成本打车,这就体现了在该场景下用户的特定需求。同样,该需求也符合用户需求的定义。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知道用户需求是复杂的,但只要紧紧把握住用户需求是主观的和因人而异的,就很容易分辨出什么是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体现了用户期望达到的某种状态,用例(用户故事)体现了用户为达到该状态要做的事,产品需求就是要实现用户需求和用例,也就是对产品形态做定义。
用户需求是用户想要的,用例(用户故事)是用户要做的,而产品需求就是帮助用户完成所想,完成所做。
比如,公司同事们要聚餐,背后的需求是促进友谊、进行社交活动,这属于心理需求。为了达成该需求,用户需要在网上预订餐厅,预订餐厅就是一个用例。其具体步骤包括选择餐厅、确认预订等几个步骤,这些也是用例。产品经理在描述完用例后,就要将其转化成产品需求,就要定义功能、流程和界面等。
区分产品需求和用户需求,一方面是为接下来要讲的各种类型的产品需求做铺垫,另一方面,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挖掘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