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端午节,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粽子。近些年身住高楼,琐事萦怀,已无心包粽子,只是象征性地买一些别人包的粽子象征性地吃点,应应景而已。说实话,可能是好吃的东西太多,所以对吃粽子秉持佛系的态度,缺少了儿时那份守在蒸锅边垂涎欲滴、跃跃欲“吃”的执着与牵挂。
小时候,离端午节还有一个月呢,我就已经殷殷期盼了。提醒妈妈买江米、粽叶和大枣,后来则是蜜枣。端午前两天,妈妈会提前把江米和粽叶淘洗干净,放在干净的大盆里浸泡。我呢,买彩纸,叠葫芦,先是两个耳朵的,后是四个耳朵的,叠好对着葫芦口用力的吹气,原本扁扁的葫芦就鼓胀起来,我在葫芦底部再配上长长的穗子。然后就等着端午当天早起上山采艾蒿,挂葫芦,插在平房的门框上招福辟邪。那时候家家门上挂着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葫芦,十分喜气。
粽子妈妈会在前一天提前包好,煮熟。包的时候妈妈会拿2到3个棕叶围成一个漏斗形状,确保漏斗的底部不漏,然后用手铺上一层江米,再放上枣,然后再铺上江米,用剩余的叶片把粽子包成三角形,然后用或白或红的绳子捆起来。我一般开始会在旁边非常积极踊跃地帮忙,包几个枣子很多却还漏米的蹩脚畸形粽子,有时候实在惨不忍睹,妈妈会拆开,捡出多余的枣子,重新包上,然后让我不要添乱去外面玩。
端午当天,除了有粽子吃,妈妈还会煮一盆红鸡蛋,我和哥哥姐姐每人分八个或十个,拿到学校去和同学磕鸡蛋,谁的鸡蛋壳碎了,就要把鸡蛋输给赢的同学,有的同学会拿来鸭蛋和同学撞,但最牛的是拿鹅蛋的同学,磕遍全班无敌手。于是同学们就拿两个或三个鸡蛋换那个同学的鹅蛋,只有关系好的同学才能换到。有些女生还会将五彩丝线编成的细绳,系在手腕和脚腕上,下课后互相欣赏,看谁的绳编的好看新颖。
每年端午,妈妈都会包很多粽子,大约有100多个,送给关系好的邻居和亲朋好友一部分,留一部分自己吃。每到那时,我这个自私自利的小气鬼,就倍受煎熬,一个、两个、三个……十个,天啊,十个粽子没了。妈妈一般每次都会检出十个送人,所以每次妈妈数到10时,我高高悬起的心才会放下。然后妈妈说行了,剩下的都留给你们吃了。于是贪吃的我,还没放学就想着回家吃粽子,一口气吃好几个,也不腻,可以连着吃几天,过足瘾。
再后来,离家在外上学,工作。妈妈会把粽子冻在冰柜里,等我暑假回去再吃。但我已经吃不出儿时幸福的味道了。
现在,美食无处不在,只要你想,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粽子,有肉馅,豆沙馅,枣泥陷,还有你想不到的各种馅料,挑战舌尖上的味道。可是我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吃粽子的味道,因为那里还有其他难以复制的成分:童年的口水和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