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是以前看过的。再次看的时候,自己也已为人母,有些字句的意味,是非得有这种经验,才能体会得出。我以为是小说,可速速地读完,读起来各种情绪,父亲对儿子学业的关注,父亲对自己儒家思想,以儒家为行事准则的方式,全面的介绍,彷佛看到了一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对欧洲文化深刻了解的父亲,如何在儿子迈入欧洲教育天地时,开始搀着儿子的手,帮着他再次姗姗学步。
谈到对艺术的学习,主张每次都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因为感受是会变化的,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样。如果偶然一次得到艺术的感染,接近艺术,那么再一次的接近,也不那么容易。最好勤于动笔,把每次的感悟及所做的事情都记录下来,文字可帮助一个人理清思路,让他知道自己杂乱的思绪,如何区分,如何判断。竭力主张记录的重要性,在另一方面,也是父亲坚持勤于动笔,多次勉励让儿子经常回信的另一重目的。
有一个多处出现的表达,是父亲盼不来儿子的回信。通常先是担心儿子身体不好,是不是太忙没时间写信,再到埋怨儿子,莫不是对父亲的评论不在乎,有些处开始要求儿子对某个父亲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强烈要求之后,仍无回复。父亲倒开始自卑起来。这一处自卑,表达的如此真诚!是的,确实是自卑的感觉。艺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理解到一处,那是一种对真实情感,如实的描绘,因为这里来源于人性,这种人性深层次的感触,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消逝,我对这一处感受特别有共鸣。
上次写的文字,不知为何丢失了后面一段。想来写了些什么,这几天还是断断续续地在读《傅雷家书》,有些段落标注下来,在kindle 看书的方便之处。从书中,可读到父辈对我们的期待,有些地方竟如此相似。可想身处同一个时代,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思想层面是多么相似。这方方面面的考虑,涉及为人处事,爱情,追求事业理想等等,我一边读着,怀念父亲当时对我的种种教育,虽说没有很多文字及语言,无形的行为中,由这本书里,萌生出更多的意义 。作为“孩子”,我也从书信中得到教育;另一方面,我吸收着这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想想今后孩子长大成人后,如何交流。
对于如何欣赏音乐,如何为艺术献出自己的精力,2015年前后买钢琴是不是因为读了这本书,买书容易,买钢琴容易,而真得要读书,精通一门艺术,哪怕是入门,就太不容易了,另外一回事。这里,能从书中吸收多少,看情况了。
摘录一段给儿媳弥拉的信:
“人在宇宙中微不足道,身不由已,但对他人来说,却又神秘莫测,自成一套。所以要透彻了解一个人,相当困难,再加上种族、宗教、文化与政治背景的差异,就更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