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浏览着网页中各种春运相关的新闻,再看看微信时不时提示的人潮拥挤,内心不得不感叹自己也纳入了“恐归一族”的行列里。
一个月前,作为一个“新杭漂”,看着办公室里“旧杭漂”们纷纷说自己不想回家过年,然而此刻他们已回到了老家,开始感受被年过的乐趣。血浓于水,他们最终拒绝不了家的呼唤。归是归家了,但是恐惧的心理却无法消除,只能说,回家过年,想说爱你不容易!
分析恐归族的心理,我们先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案例一:经济拮据
“回家之后,各种人情受不了,压岁钱、拜年、请客吃饭……本来就是工薪阶层,但老家人都觉得你在外地,钱应该不是问题。自己为了面子,虽然花着心疼,但也不能表现出来。”
案例二:婚恋问题突出
“爸妈希望我赶快结婚生子,这已经成为他们的心结,只要我回家,这就是回避不了的话题。虽然有时我粗暴地打断他们的絮叨,他们就能知趣地停下来,但只要有机会,他们还是会见缝插针地提起这件事。很让人崩溃。”
案例三:攀比之风盛行
“每次回去都害怕聚会被人问起在外面生活如何,同年龄的小学同学已经自己当上了老板,开奔驰宝马,手提名包,孩子满地跑,而我在外还是个工薪小族,吃饭说话都说不到一起去,聚会也少了最初的意义,真是相见不如怀念!”
恐归的心理有千万种,总结起来无法以上几种,而归家的理由却只有一个“情”字!
在中国集体主义之风盛行下,“情”字最重要,家中父母的思念,亲朋好友的呼唤,已成为集体潜意识背景下归家之风的前提条件。
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人总是趋利避害的。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心理咨询师告诉你,摆脱恐归的心理可以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
1.理性情绪疗法。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人们对回家的恐惧不是由于回家后面临的事情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受回家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的不正确的认知评价所引起的,最后导致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产生了恐归的心理。
那么,要解决恐归心理,首先应该改变的就是我们不合理的信念。
恐归容易有的不合理信念如下:
“我如果不能赚大钱,我就是失败者,只会让父母伤心”
“我如果找不到对象,不能够在合适的年龄结婚,我就是不孝”
“我如果不能比其他同学过得好,就是没有面子”
这些信念不合理的地方在于过于绝对化、概括化和认为发生了这样的事就会糟糕至极。
那么,什么样的信念才是合理的?
从长远看来,人的一辈子都是在发展的状态,着眼于给当下的自己下定义,定标签,拿无谓的对象做比较,本身就是焦虑与不幸的来源。大多数父母要的是你在外面身体健康,过得舒适,希望你有对象是不想你孤单难受,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从你自身开始的。只要你学会停下来,不比较、不自我定义、不妄自菲薄,你离恐惧就远了一步。
2.巧妙利用强化与惩罚理论。大家知道,强化能使行为增加,惩罚使行为减少。那么,回家的你无非就是希望增加与父母快乐的时光,减少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而你也知道,父母的逼婚等行为,也是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强化。那么你就要在回家前列出清单,分辨哪些行为是你所恐惧的,不想发生的,哪一些又是你希望发生的,然后一一对应做出合适的行为反应。
举个例子,当父母出现你希望的行为时,你要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与爱戴,当父母开始出现你不希望的行为时,可以选择转移父母注意力或者无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巧妙地利用周围人趋利避害的特性,你所希望的情景会随之增加。
好了,恐归一族咨询师的点子就出到这了,过年回家相亲相爱容不容易,就看你功课努不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