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棍绝对是我离开法国这么多年最怀念的食物之一。学生时代总是伴随着饥饿感,想起以前去学校旁边的欧尚超市购物的时候,一边推着购物车,一手拿着一根热乎乎的法棍嚼着,最后拿着一层包装纸付款。
法棍是法国的国民食物,相当于中国北方人的馒头,南方人的米饭,新疆同胞们的囊,它的地位在法国人心中是无法取代的。法棍根据其配方、做法、长短的不同,被分为很多亚种,法国人还赋予它们各自的专属名字,所以法棍其实是一大类面包的统称。不过法棍因为外壳较硬,咬起来太有韧性,并不太受国人待见,这个可能是由于亚洲人的口水分泌量比欧洲人低不少,自然也就无法很好地感受法棍的魅力。我可能是属于中国人里面口水分泌量较高的人,也许能勉强达到欧洲人的水平,所以爱吃法棍从生理学的角度是成立的。
法棍的制作过程技术含量非常高,我之前虽然已经做过不少面包,也不敢轻易尝试法棍。但是,我作为法棍爱好者,总得勇敢地踏出这一步。我把上次剩下的经过一次发酵的面团从冰箱取出,揉成条状,盖上保鲜膜,放入烤箱进行二次发酵。一个多小时后取出,发现面团变成了拖鞋的形状,简直毫无法棍的细长优雅之感。我分析下来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我用的面粉筋度不够高,第一次揉面也不够充分;第二,整形的手法不对,搓的不够长,两端也没有形成纺锤形,手还是不够灵活。第三,应该还存在着一些未知的原因,只有等克服了前两个缺陷,才能发现其他的。
事已至此,我也只能硬着头皮拖鞋送进烤箱,然后迅速导入一杯热水制造蒸汽,7分钟后取出乘热水的托盘,200℃下总共烘烤35分钟,出来一个矮胖型的面包,无法称之为法棍,当然也不能叫夏巴塔,那只能叫椭圆形面包了。不管怎么样,颜色和香气还可以,不能浪费赶紧吃了吧,配上卡门贝尔奶酪(Camembert),味道也还过得去。
法棍制作肯定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为了记忆中那一口香喷喷的味道和目前流失的口水,我还是会继续摸索,期待下一次的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