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过很多次了,不能买这么多零食,这样对身体不好。”
超市结账的队列里,我听见孩子的妈妈在大声的教育孩子。孩子在一旁,扭着头,一脸倔强的叉着腰,五六岁的孩子大概都是这样生气的,旁边的男子推着购物车,并没有说什么。排队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只是默默的看着这一家人。
“这个不付钱。”孩子妈妈的话音刚落,眼前的这个男孩子就开始大哭大闹,眼泪也啪哒啪的往下掉。
这时候,男孩子的爸爸终于开口了,“买嘛买嘛,大家都将排着队呢。”他一把拿过零食,赶紧付了钱,带着孩子走了。
终于,孩子破涕而笑,拿着自己的“战利品”,非常开心。而妈妈仍然还在碎碎念,爸爸则提着购物袋大步向前。
……
生活中的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双方的教育就像是左右各异的拉锯,你想要给还在报作文课,而孩子爸爸想要给他报篮球课?你说必须饭前洗手,另一个人则觉得一次两次不洗也没关系;又或者,你正批评教育还在,对方跑过来一把楼主孩子说“好了好了,都批评这么久了,孩子知道错了。”
很多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展开教育的,有时候是因为父母双方没有站在统一战线,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某个行为看法不一致,所以教育的观念方法存在差异。也有的时候,很多父母是故意这样做,“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是他们心照不宣的教育方式。
殊不知,这样没有原则的教育会培养出一个没有规则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他们甚至会像墙头草,早早的学会了看别人脸色。
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的熊孩子,比如在电梯里把所有楼层都按亮;比如在公交车上,不停的踢旁边的乘客,或者很多父母会发现自己幼儿园的孩子上课总是坐不住。他们大都是因为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不是说我们剥夺孩子的个性,而是引导他们学会遵守不同场景之下的规则和秩序。作为一个学生,你应该知道遵守课堂的规则;作为一个乘客,你知道要进行安检才能上飞机……这些规则,都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不断获得的规则。
但是,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教育观念不一致的家庭里,爸爸决定可以这样做,妈妈坚决反对这样做。那么孩子夫妻的拉扯之中,他就不清楚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于是,谁的观念对他有利,孩子就会团结那一方。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在不一致的教育观念中,孩子会疯掉的,因为他的思绪就像是一块土地,被不同的方式分裂占据,如此,他是无法发展出正确的规则感的。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规则感,当我们在不同的场景中遵守相应的规则时,孩子会拥有安全感。这份安全感来源于,他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会被集体接纳,如果不是,那么来自同伴的压力就不可避免的给他带来挫败感。所以,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挫败感越多,孩子就愈加排斥集体的规则,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同时,如果一个家庭里,父母长期因为教育观念不一致,导致冲突爆发,甚至大吵大闹。那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他是无法很恐惧的,这会破坏他的安全感。其次,因为缺乏规则感,他可能会选择性的听取他人的建议,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失去独立思考的个性。对于外界的看法,缺乏主见,见风使舵,随波逐流,都是因为内心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父母要统一战线。面对孩子各种问题行为,或者挑战规则的行为,养育着应该保持一致的观念。特别的低龄段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规则和要求。同时,学会温柔的坚持,而不是孩子一哭就投降,或者任由孩子哭闹不理他。既定的规则,需要父母以身作则,一致坚持。比如,大家都觉得一定要吃早饭,那么就不要又“一次不吃没关系”的声音出现。
其次,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的规则应该是基于尊重孩子意见,跟孩子共同商量的情况去制定的。而不是说,你要求孩子每天早上六点必须起床记单词,这样的做法不可行,因为他会激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最后,希望父母能够客观的看待家庭关系,三口之家就应该是三角鼎立的相互关系,而不是说妈妈和孩子团结起来,或者爸爸和孩子团结起来。很多父母,会以为孩子跟自己亲是自己的成功,甚至用一些额外的奖励贿赂孩子。最让人担忧的便是,有些父母用“无视规则”的诱惑,背着另一个养育着,放纵孩子。这样的行为,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父母来说,都是极不负责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