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文章的题目,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宗教信仰,信仰是比相信更高一级的确认和笃定,而伦理学则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因此,作者似乎是要传递给读者关于人如何认识和接受客观事物和规律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自身道德评判。这是一个虚无的存存,而又每天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规律,读者对社会生活的洞见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文章从调查、权威和推理的局限三个方面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视角,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也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文章首先从相对简单和调查研究开始,作者列举了一个船主面对破旧的船,是否要修理以及暗自说服自己可能不会有事侥幸心理。在当今的社会上,依然存在大量这样的“船主”,有的人是明明知道船有问题,也有的人是懒,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调查,宁愿相信直觉或者他人转述的观点。当然,也有的人可能不具备认知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因此,作者的观点认为“无论何处,无论何人,没有充分的证据就相信某个东西,那总是错误的。”这个错误,更多体现在的就是道德层面,是个人内心的一种执着。
宗教信仰是最为强大的信仰,作者通过不断的提问将其分析解剖。同时通过与其他宗教进行对比,找出其中可能的谬误。所以,作者从一个人是否拥有诚实的品质,以及他所相信的知识,到相信一个人的判断力,来得到他所证实的结论。因为,面对宗教徒,往往不容易平心气和的讨论一个知识的真实性。所以,才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宗教信仰作为最强大的相信,那人类的传统便是作为一种隐形的既定知识而存在,不断的刻在一代一代的人类的大脑中,如果我们都不假思索的通通接受和默许,人类的传统就会变成一种羁绊和无意义的叠加。
作者在此,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提问,“正确提出问题就已回答了一半问题,我们可以进而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答案的另一半,而与正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相比较,实际的答案是无足轻重的。”通过连续的追问,我们就能更加接近于事实真相或者找出谬误。让这个不实用的传统不断过滤,贴合时代的步伐。
最后一个方面是推理的局限性,就像一个人不断的变成一个质疑一切的人,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不再相信超出我们经验的东西,我们不敢再冒险。所以,作者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的统一性这一假设来增加我们的经验,若一陈述悖于或超出了自然的统一性,我们便没有理由相信它的真实性。当然,正如前言所提到的一个人有权相信他想要相信的任何东西。也可以不相信。
总的来说,回到整个文章,作者通过精彩严密的论证,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方面,给我们阐述了信仰的正确姿势,“在任何情况下根据不充足的证据而相信都是错误的,哪里采取怀疑和探究的态度被认为是傲慢自大,哪里采取轻信的态度就比傲慢自大还要坏。”也就是理无常事,事无常理。同时,作者也不断的提醒读者不断传播这样的理念,让人类社会的知识和传统不断更正和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