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中,常常遇到焦虑的来访者。焦虑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别人的评价,他们或者她们总感觉生活在聚光灯下,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会被所有人看到并且评价,尤其是自己没做好的部分,更加会被放大,放大到自己无法忍受的程度。这是不是真的?机智的人们早已看穿了一切?
我在学生中间做测试,叫一些学生上台演讲,并做出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部分用文字记录,备查。再下一周,请大家对上一周的演讲公开评价,尤其多谈细节。等大家说完,再公布演讲者自己的评价,往往会发现好大的差别,甚至觉得说的不是同一个人、同一个演讲。比如演讲者会谈到自己面红耳赤,说话口吃;观众却几乎没有人反应这一点。
心理学上把这个,叫做“被洞悉错觉”。被洞悉错觉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我中心性的知觉偏向,主要表现为当人们意欲向他人传递某些信息或隐藏自身内部状态时,倾向于高估他人对自己内心想法的洞悉水平。也就是说,我们会觉得我们的情感对于他人来说很容易看透,但实际上却不是。
换句话说,我们会以为自己的内心活动早已透过外在行为被他人看穿,其实这是一种错觉。首先,你的自我认知和他人对你的社会认知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在学校也做过这个活动,叫“友情狗仔队”,让学生去收集关于自己的传言和八卦,最后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十分不一样呢。“你们也是太不了解我了!”有参加活动的学生如此感叹。
其次,每一个人最最关注的那个人,都是自己。我们是自己的忠实观众,因而没有太多的时间关注他人的“表演”。因此上,你以为被看穿了,其实他人都没看到。听到这一点,会不会觉得沮丧?每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多的偏见,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就是课堂上常说的“有色眼镜”。
一个人关注自己越多,越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样子,被洞悉错觉就会越严重。最严重的时候,会出现妄想,那就是精神症状了,可能需要用药物来控制。
通常,心理学研究认为通过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多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海纳百川,让自己的“公开我”大于“隐私我”,有助于改善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