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带给我的觉知

我有一个习惯:吃饭前,餐桌上一定要干净利索,然后把餐具和食物摆上去,自己稳稳坐下,和食物开始对话、融合。

吃完饭,餐桌上仍要收拾干净清爽,不允许杯盘狼藉,或有食物的残渣碎屑哪怕一点点留在桌上。

对待餐桌,对待进食,我是如此虔诚重视,充满敬畏之心,就差祷告了。

但是,对于其它呢?比如卫生间、洗漱台、比如书桌、比如地板......因为觉得有保姆每日打扫,我总是更随意些。

我享受着保姆保洁后窗明几净的成果,在舒适中没有去思考更多。

只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可以把对待餐桌的态度用来对待家里的一草一木、一针一线包括经手的小事。

昨晚练习毛笔字的时候就有这种感受,告诉自己,尊重手中的笔、砚台里的墨、铺着的纸.......写起字来不觉认真了许多,心沉下来了,意念汇聚到一笔一划中,心流产生了......

细细想来,这种感敬之心,其实就是打磨自己专注当下心境的一种方式,是的,要把眼前事做好,专注于当下时,浮躁就会一点点隐退,安宁降临,身心被笼罩在一片祥和之光中,得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泽被。

现在明白了《禅宗公案》中那个故事的道理,和尚得道前和得道后做的都是砍柴担水与做饭,看似日复一日。不同的是,得道前,和尚砍柴时惦记着担水,担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做事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修炼真正开始步入积淀。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通病,放不下过去,又惶恐于未来。浑浑噩噩,不知所措;慌慌张张,焦虑万分。

专注于当下,才能做好当下事,珍惜眼前人。

曾国藩读到这个故事后一下子就悟了,并写下了座右铭:“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下不杂,即过不恋。”

所以,人要心无旁骛,努力在清清楚楚的当下,不去想心心念念的过往,更不必焦虑模糊不清的未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