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仗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我们品读一首清代人赵翼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的风景,“野步”即郊外漫步之意。是时,作者视野旷极,心胸开阔,很容易引发诗情。关于此题,宋人周密、贺铸、寇准都曾写过,然而,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还属赵翼的这首七绝。赵翼,我们并不陌生,就是那个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清代诗人,属于“诗红人不红”那种。
“峭寒催换木棉裘”,起得很平稳,诗人只是在平淡地叙述一个事实:秋寒越来越凛冽,普通的御寒衣物已不足以抵挡“峭寒”,必须得换上厚实的“木棉裘”了。其实,枫叶初红的秋天,天气并不十分寒冷,但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轻寒足以令人生畏。另外,一个“催”字,用拟人手法,将时光变迁的迅速巧妙地体现出来,给人以紧迫感。
次句承上,“倚仗郊原作近游”点题的同时,刻画出一个年迈体弱的老人形象。由于腿脚不便,故“倚仗”,由于体力不支,故“作近游”,这里和首句的“催换木棉裘”,共同传达出一种人生易老的沧桑之感。不难理解,即使作者当时兴味悠长,心情舒畅,到最后也不可避免地转向秋天的萧瑟与凄凉之中。
果不其然,到了第三句,全诗的风格陡然一变,关注点也从自己转到了大自然,作者开始埋怨“秋风”,说它最爱管闲事,因为它无端吹红了枫叶,更不知何故非得把人的头发吹白。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这两句的出现看似突兀,实际上却是水到渠成,因为前两句一再地强调作者的老态,从畏寒到羸弱,老年人的特征他都占遍。那么,最后再写到“白发”,自是顺理成章。这点不足为奇,奇就奇在作者的表达上,他没有直接感慨白发增多,而是借“秋风”这一意象曲折地道出。
秋风不再只是秋风,它已成为整个秋天乃至时间的代名词,风不能“红他枫叶”,但秋天可以;风不能“白人头”,但岁月可以。作者埋怨无辜的秋风,不仅应景,还透露出一种幽默感。因此,诗虽感伤,但读起来并不低沉,或许这也是它之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