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结构与有无可能改变?
在我们学习一些新知识时, 大脑的某些部位一定会有一些调整。科学家认为,这些调整只不过是强化了某些神经连接,弱化了另一些神经连接。因为大脑的整个结构及其神经网络仍然是固定的。
也就有了这样一个观点:个人在能力上的差别,主要由大脑“布线”的不同而导致,它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而学习,只不过是发挥某人遗传潜能的一种方式而已。
这让我想起了叶总之前思考的一个小问题:如果莫扎特的父亲在小莫小时候以数学家的方向培养小莫,莫扎特会不会成为一代优秀的数学大师?
从上面提到的这个观点来看,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作曲家,在遗传基因方面,小莫同志的音乐“天赋”要胜于其数学能力,而父亲的培养,让莫扎特更好发挥了这一音乐潜能。所以,我认为,如果经过刻意培养,小莫同志有可能成为数学家,但同样的训练程度,成为音乐大师的概率更大。
正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所说,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你足够多地练习某件事,你的大脑会改变某些神经元的用途,以帮助完成那件任务。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它们会根据你对它们的作用而改变。因此,通过清醒的、刻意的练习,以我们期望的方式来塑造大脑,是可能实现的。
当我们走出舒适区、试图打破低水平的均衡时,由于人类的身体具有偏爱稳定性的倾向,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之下,大脑和身体会达到一个更高水平的平衡。此时,我们需要再适度地挑战自己,触发大脑结构的变化,这种学习,比起只是继续学习已经掌握的某项技能要高效的多。需要注意的是,在过长的时间内过分地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和学习低效,要走出舒适区,但不要太过火。
人类大脑和身体通过发展新的潜力以响应各种挑战,就像是某种正向的激励循环,这些训练改变了大脑中的部位,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天赋”。
年轻人(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具适应能力,因此,年纪越小,训练产生的影响也越大。幼年时期进行的练习,实际上可以塑造后来的发育路线,从而造就更大的改变。这就是“折弯幼枝效应”。
通过超长时间的训练来发展大脑中的某些部位,可能要付出一些代价。那些在某些技能超常发挥的人,在另一些行业或领域则出现了退化,此长彼消。同样,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需要继续保持,如果停止训练,它们便开始消失。
然而,对于刻意练习,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且还要构筑它,以便从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得可能做到。一旦做到这一点,学习便不再只是执行某些遗传命运的行为,它变成了一种控制自己命运的方式,也是一种按照自己选择的方法构筑潜力的方式。
那么,该怎么样持续精进,构筑自己的潜力呢?下面跟着古典老师学习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方法,复盘。
复盘本是围棋术语,对弈之后,棋手们通常会把对局重演一遍:去发现自己的错误,理解对方的思路,研究最妥善的走法。也就是说,将做过的事,重新推演,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失败的教训。
复盘流程:回顾目标——评估结果 ——分析原因——发现规律
(1)回顾目标:
### 做这件事之前,目的或者期望是 什么?
### 这个目标设定得靠谱、精确吗? (SMART法则)
### 有没有发生“目标损耗”?
(高目标没完成,自我安慰,还是有 收获的,这就有了“目标损耗”。)
### 团队是否还记得目标?对于目 标,是否有共同的认知?
(2)评估结果
满分100分,给自己打多少分?差了多少分?差在哪里?如果能够再提高10分,希望提高在哪里?
(3)分析原因
情景再现,一个个环节回顾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原因。
可控的: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是不是 全力以赴?
需要合作的:自己的部分做好了吗?需要合作的部分,是否为别人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时间和支持?
不可控的:是否有充分沟通,及时跟进进度?有没有办法纳入控制?有没有控制风险?
(4)总结经验
哪些事情应该坚持做,哪些应该马上停止做? 哪些人、行为的价值值得重新评估?哪些事可以做的更好?具体该如何做?对整个事情背后的规律,有什么新的认识?有没有哪些“经验”,其实是假设?
我们的很多行为,都基于我们对事的假设:假设“节食”可以“瘦身”,所以少吃;假设“读书”可以“智慧”,所以屯集书单;假设“小习惯”不会有很大效应,所以不关注。
一次次复盘,其实就是一次次自我升级“假设”的过程,假设变了,行为也会改变。
老事情写文档,新事情做复盘。复盘使认知和学习效率提升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