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很惊喜。
我看书的原因是想着如何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时间,但整本书看下来,作者似乎一直在强调心智的力量。
说实话,我感觉这有点虚,他似乎把人做的正确的选择都归结于心智的力量,但心智的力量到底如何判定,并没有按照最初给出的定义来说。
其次,书中的道理大多都听过,但是展开论述并没有很深入,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多东西没说明白,没说透。
搜了一下豆瓣,评分竟然有8.4。出乎我的意外,所以我反思,这本书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让这么多人加以好评。
思索之后,我觉得评分高可能原因如下:
(1)作者承认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天资聪颖,没有超高学历,多次转行却都成功,符合很多人的的现状和对未来的期待。这应该会给很多人带来希望吧。
(2)作者弱化了方法、兴趣、以及很多成功学提出的观点对人发展的重要性,强化了努力、重复的重要性。
而这恰恰是很多人的困扰,因为很多人都纠结于没有高效的学习方法,没有明显的兴趣所在。
而这个观点正好可以抵消这些人的纠结,但我觉得,这个观点只会更加助推这些人的懒惰行为而已。
(3)书中的大多数道理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虽说自己心里对书可能存在一些意见,但也明白,一本书,只要有人说好,那就一定有可取之处。
所以此时,应该保持一个强盗之心,即使只有一个观点重要,也不要放过这份财产。
所以,除了基本的都懂的道理外,我给自己发掘了以下三个值得吸取的观点:
01 大脑具有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如果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 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前两天,有个朋友考研结束,我问她要不要二战。
她回我,好不容易结束,你又让我立马回到那个状态,真的太痛苦了,想到就想死。
的确,当我们遇到痛苦,第一想的就是赶快让痛苦过去,忘记痛苦。然后,过接下来的生活。
可这样的结果是,下次即使遇到一个小痛苦,还是会感觉好痛苦,不会想到曾经的自己挺过了那么多的痛苦时刻,这一个,又算什么呢?
所以,作者给出的建议是,记录下你所经历的尴尬和痛苦。
这样,当你某天难过回头看的时候,可能会感叹:靠!老子以前竟然会为了这种屁大的事痛苦成这样??或者“我以前那么厉害的嘛,那么难都挺过去了。”
然后就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眼下的痛苦被弱化了。(开心不?)
这应该就是记录痛苦的意义吧: 改变对痛苦的态度,变得更加坦然。
02 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有一个很实用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作为普通人,我们真的太崇拜成功者了。我们恨不得知道所有成功者的一切,将他们的所有经验收为己用。
但我们往往最后发现听过那么多成功者的演讲,听过那么多的方法课,喝过那么多的鸡汤,还是没法改变自己的现状。
其实,原因就是那个成功者离我们太遥远了,很多他成功的细节和条件都是被忽略的,他说出的都是可以展现其个人魅力的东西,或许还有夸大的成分。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鸡汤还是要喝的,成功人也是要崇拜的,但我们也要积极向周围的人学习。
周围的人都是差不多环境中的人,成功更容易模仿。但是,不是那个成功的人才值得学习,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也是提升自己的好方法。
在我们周围,失败的人总是比成功的人多,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状态不满。这样一想,其实,就给自己提供了更多可以学习的方向。
03 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
“一杯咖啡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水。一杯咖啡里98%都是水”
如果说,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那98%的重复作为“水”,才可以成为一杯清香的咖啡。
这句话,让我着迷的是“心甘情愿”这个词。
因为在生活中,在规则下,我们不免要做很多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因此,我觉得“心甘情愿”这个词就显得很奢侈。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核心素质:耐心。
我反思自己,我发现,我这个人,最缺乏的就是耐心。
而耐心,坚持,一定离不开“心甘情愿”,不然,只能收获到“半途而废”的悔恨。显然,我已经悔恨了很多次了,呵呵。
那我该怎么办呢?改掉这个臭毛病首先就要耐心个词放进自己行为准则里,这样下次自己冲动或者想急功近利的时候想起它,就可以合理地给自己一巴掌了;
其次,根据耐心的标准给自己设定坚持的目标:比如读书、运动等。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最后,坚持就完事。
我……我……希望我……我可以做到吧。没关系,至少道理先懂着。不着急,一点点进步吧。
以上就是自己看完书的一点拙见吧,菜鸟级感想,让大家见笑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挖掘机朋友有其他观点可以分享,欢迎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