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
理解是将未知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逻辑同人固有的认识相统一的过程。人在认识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事物的发展逻辑与认识主体(人)原有的认识不发生对立、冲突或矛盾,我们就称之为理解,否则就称为不理解或者难以理解。
理解是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般也称为了解或领会。理解与概念和问题都有密切关系,有时是互相重叠的。
理解又可分为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直接理解是不要求中介性的思维过程的,常和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如对本民族的语言和其他熟悉事物的理解等。间接理解须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常是从最初模糊的、未分化的理解逐渐过渡到明确的、清楚的理解,其间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间接理解总是针对复杂的、陌生的事物,并带有问题解决的特点。
自评:专业性 6分
2.我是怎样用它的?
时间:3.29 地点:家中
构思以后的高数学习步骤
①预习:
要把预习做好,明确两个目的和两个方法。
目的1:了解下节课的方向和重点即可,不需要详细。
目的2:找到自己的疑惑点,这是听课时的重点。
两个方法:
方法1:浏览章节目录、公式、图示、例题即可。
方法2:至少提出两个问题!
②笔记:
讲课的语速一分钟有多少字呢?取个中间值150字/分钟吧。对于记笔记,容易陷入几个误区:
误区一:想把老师讲的内容都记下来。掂量下自己的速记速度能到150字/分吗?就算笔记全记下了,听的内容理解明白了多少?
误区二:认真听课、不用记笔记。听的清晰明白,但不要对自己的记忆力太有信心。不信睡一觉,问问自己昨天学了什么内容?能重复出来多少?
误区三:习惯性记笔记,但从来没有看过笔记。
因为误区一,增加了听课时的记忆负担,造成理解力下降;
因为误区二,不了解即使听课时感觉都听懂听明白了,但这些听懂属于“工作记忆”范围,它的储存保留时间非常短,一节课下来,即使都听懂了,但能记住的内容,比想象的要少的多,这个时候,就必须依靠笔记来记录课程中的重难点信息,帮助在课后进行长时记忆的有效转化。
因为误区三,导致不知道笔记的最大价值,在于成为辅助自己进行长时记忆的工具,笔记做的再漂亮,没有用起来,这个工具也是废物。
跳出误区,就知道如何做笔记了。记录重点、疑惑点,记完后及时整理、定期复习。记笔记的方法模板网上很多,各种笔记方法,我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只要我用起来之后,这些笔记可以辅助我将知识信息转化到“长时记忆”系统,并且帮助我形成体系。
③复习:
从小学到大学,每个单元都有小结、复习,期末还有总复习。这么重要的内容,基本就是被刷题给度过的。简直是浪费啊!
复习的作用和价值是什么?
是在认真学过各零碎知识点后,站在更高的层面,去串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接收同样复杂的信息量,如果你的信息组块容量越大,那么这些信息就被分解为数量越少的信息串,我的“工作记忆”就能更加有效的进行处理。
自评:专业性15分。反思性30分。
3.我还想怎样用上它?
时间:3.29 地点:家中
思考如何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练习:
就是俗称的“刷题”。人的记忆容易遗忘,没有练习,没有形成稳定的神经连接,学多少忘多少,白学!都知道练习刷题重要啊,也干的很辛苦,但是效果不佳的问题出在哪里?
1.机械的刷题,缺少思维;
2.随便刷题,不做整理;
3.单一的刷题,不做扩展和联想。
既然练习是为了长时记忆的更加牢固和准确,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随时调取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那么练习、记忆其实是很讲究技巧的,不要使蛮力苦干,效果并不好。寻找科学的,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才是最能提高自身理解能力的。
自评:反思性20分。
附:自我评价指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