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台梭利敏感期早教手册:0~6岁品格习惯培养全书》一书中提到:孩子们都有一种强烈的自尊。通常情况下,这种自尊都被成人不经意间忽视了,其结果是,孩子们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伤害和压抑。
而自尊受到保护的孩子,他们会自发地积极地做出让我们惊叹的行为,表现得自尊自爱。就如蒙台梭利创建的“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在有人来拜访参观学校时,孩子们在没有被要求做什么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得体的礼貌和自尊自爱,令所有来访者和老师都称赞不已。
而反观现实,,我们的孩子,是否也能在没有大人提醒的情况下,也有如此得体的礼貌和自尊?我们是否经常因为孩子的各种不合作不礼貌而焦头烂额呢?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忽略孩子的自尊,伤害孩子的自尊而不自知。一个缺乏自尊的孩子,要么是反叛,要么是讨好,很难做到得体,自尊,自信。
记得有一次,我在医院的补液室看到一个妈妈,一脸不耐烦,话语里带着怒气,呵斥在旁边做作业的儿子:“你怎么这么笨,都教你多少次了,你还做错?”当着众人的面,完全不顾小男孩的自尊。我估摸小男孩大概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整个补液室,是那位妈妈的训斥声,还有小男孩的啜泣声。他边哭边写,妈妈在一旁边教边骂。
那时候,我真想走上前去制止妈妈,但那位妈妈的怒气让我不敢靠近。我心里只有同情小男孩的份。妈妈这样下去,会给小男孩造成多大的心理伤害,会让他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对他以后的人生之路,是一种严重的障碍。
孩子的自尊敏感而脆弱,自尊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孩子的自尊心被破坏,那么,孩子很难积极向上,最终导致的是自卑,不相信自己。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没有自尊心的人,几近于自卑。
关于这一点,我是感同身受的。我之所以能和小男孩共情。那是因为,我有着和小男孩类似的经历。我至今都无法忘记父母曾在亲戚面前,当众为我贴标签,说我死读书,成绩差。脑子不灵光。
那时的我,有着强烈的自尊,我觉得很丢脸,这样做的长期负面效应是,我从此背着这样的标签,陷入深深的自卑里,我成了一个典型的讨好者,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缺乏主见,缺乏自信。我一直在努力讨好父母,讨好别人,唯独没有讨好自己。这让我一度活的很累,很不开心。
当我长大,我后来在父母口中了解的。父母是出于谦虚,故意这样贬低自己的孩子,为了激发我上进。可父母并不知道这样的做法是过谦,是对我自尊的伤害。那个时候的我,又怎能理解领会得到父母的真实用意。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我因此一直背着这个标签,我不够好,我要努力讨好父母的这份沉重,一直到今天。我要花多大的力气来让自己走出我不够好的负面思想中,从而变得自尊自信。
我并不是因此而责怪父母。我知道当年父母在那个年代的局限性。父母一直是爱我的,而我,也一直爱着父母。不同的是,我希望这份经历,能够警醒我去做更好的父母。让我的孩子,不要受同样的伤。我希望我的孩子,活得更自尊,自信,更舒展。
自尊,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是如此重要。尤其是孩子,对其一生的健康发展,犹如地基之于房子的重要性。那么,到底什么是自尊呢?
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总体知觉的评价,包括能力和价值两个重要元素。
在《正面管教》这本书中,简·尼尔森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给予孩子赞美,物质奖励原是无害的,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他人的评价。但如果孩子通过父母的这些言行解读到的信息是:自尊取决于他人的肯定和评价,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变成一个“讨好者”或者“总是在寻求他人的认可”。就像当年的我,陷入自卑,一直地在讨好别人,没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
所以,真正的自尊,是孩子发自内在的对自己能力价值的认同。是对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的认同。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尊,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非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者观点。要“自尊”,而非“他尊”;要“自信”,而非“他信”。
下面,让我从六种我们常见的误区中,为大家罗列出我们常犯的错误以及如何应对,让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也让父母们能够知道如何让孩子感觉到自尊。
1.不允许孩子的错误,为孩子包办一切。
在我儿子还很小的时候,那时候的我并没有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只是凭着经验和本能,孩子往高处爬,我一惊一乍地大喊,把儿子抱下来,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儿子一岁多,拿勺子吃饭,我嫌孩子弄得很脏,抢过汤匙,直接喂孩子。导致的结果是:
儿子胆子很小,什么都不敢主动尝试。我知道,除了孩子先天气质的原因,还与我平时在养育过程中给予孩子太多限制,在孩子要去尝试时,我的惊恐情绪给孩子造成了心理的负面影响;
我不让孩子从小自己尝试拿汤匙吃饭,导致的结果是,别的孩子一岁多就能自己拿汤匙吃饭,我儿子三岁了,还是婆婆追着跑着喂饭。
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去经历,体验。让孩子把错误当做学习的机会。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要让孩子参与其中,在体验中学会新技能,获得力量感,价值感。
2.忽略孩子的感受,需求。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天冷了,你不断地给孩子添衣服。孩子很抗拒,不愿意穿,告诉你他不冷。可你还是不放心,不顾孩子的声音,愣是给孩子穿上了。当然,这里边也有孩子的执拗,但父母在处理这样的情况时是需要些智慧和技巧的。
我们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忽略,都替孩子做主了。比如孩子吃完饭没多久,就跟你说饿了,要吃零食。你就说不饿,我们刚吃完饭。那么,孩子会认为你没有认同他的感受,你在忽略他,他不被重视,不被爱。于是就出现哭闹撒泼打滚的现象。你与孩子的连接也因此被阻断,妨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认同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建立连接,然后再关注于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被爱,那么,他也就拥有自尊和自信。
3.用错误的语言批评孩子,给孩子贴标签。
这正如我的童年,我的父母给予我错误的评价和标签,让我背上了“死读书”“笨”“我不够好”的自卑心理。让我总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失去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在自我否定中自卑成长,阻碍了自我的康康发展。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用负面的语言评价孩子,否定孩子的人格,品德。父母需要做的,当孩子犯错误时,先与孩子建立连接,就行为来评价孩子,而不是针对品德,人格评判孩子,限制孩子的发展,让孩子失去自信。
多用正面的语言,激励孩子。鼓励,肯定孩子做得好的行为,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帮助并指导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让孩子在错误的行为中成长。
4.没有征求孩子的同意,擅自当众谈论孩子的事情或者当众揭短,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同我前面聊起的那个案例,那位妈妈在辅导孩子的时候,当众批评自己的孩子,骂自己的孩子笨,这对孩子的心灵的伤害是很大的。成人尚且要面子,作为孩子,他也一样拥有自尊心,拥有自己的隐私,秘密,个人空间。我们要尊重孩子。
即使是夸奖孩子,跟别的妈妈聊孩子的一些事情,也要事先征求孩子的同意,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教会孩子,如何尊重别人。当你在这方面做得好,孩子心里会很佩服你,信任你,觉得爸爸妈妈是可信赖的人,他更愿意向你敞开心怀,与你建了更好的亲子连接。
所以,尊重孩子的隐私,秘密,即使是夸奖孩子的事,也要事先征求孩子的同意才能与他人谈论。其次是不要当众揭短,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当你尊重孩子,孩子才会信任你,与你建立更亲密的连接。
5.不信任孩子,给孩子设圈套让孩子往里跳。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小区带娃,几个孩子一起玩,妈妈们在聊天,突然,一个孩子哇的哭了。妈妈们也从谈话中回过神来,各自询问自己的孩子。
一个妈妈抱着儿子问:“你有没有打果果?”儿子回答:“没有。”可是妈妈还是不相信,于是又追问:“到底有没有 ,你有没有骗人。果果为什么哭了?”
儿子一脸委屈,很生气,气愤,丢下一句:“我不知道。”于是再也不愿理会妈妈了。后面的事实也是,他的儿子没有打对方。可是,妈妈不断的质疑,伤害了儿子的自尊。
他眼前的妈妈,不相信自己说的话,这让儿子很受伤。不被信任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信任。从而有了对自我的错误评价。
所以,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天生不会撒谎,如果会,那只有一个原因,因为你的不信任,让孩子学会了撒谎,而为什么撒谎,是为了讨好父母?还是惧怕父母。这,值得父母深思。
6.拿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我小时候,父母也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跟我们比较,你看,谁家的谁,听话,成绩好,懂事......你看看你,成绩这么差......这样的场景,我想,不仅是过去,即使是现在,我想也会有很多父母陷入这种错误的育儿中来。
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好的,而你总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在否定孩子,言外之意,你的孩子不够好。换位思考,当你听到父母说你不如别人,你的心理感受如何 ?
我们父母不应该总是拿自己家孩子的缺点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每个孩子都有他闪亮的发光点,不要贬低自己的孩子,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帮助孩子去挖掘自己,让孩子更自信。
从以上六种误区和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中,我们知道了伤害孩子自尊会给孩子带来长期的负面效果,尊重和认同孩子,能够带给孩子积极正面的成长引导,让孩子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认同感。
所以,我们要保护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 ,而不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和肯定。我们要让孩子积极参与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在实践中建立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成为一个更加自尊,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