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八月份的最后一天了。这个月彻底与原来的公司告别了,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待业青年,内心的惶恐和焦虑或多或少是有的,虽然在这之前我一直表现出很淡定的样子。
这两天一直在追《小欢喜》,以致于原来规律的学习生活都被打乱了。还好,今天已经把最后一集看完了。
那么,今天把这几日的一些想法和八月的感悟记录一下吧。
1 关于记录和写作这件事
今年的我特意学习了写作,但真正写出来的文章并不多。
有的人说写作前要先学会正确的姿势,不要自嗨;而有的人却说可以先自由书写,当写到一定阶段后再去学习正确的方法。
以我个人经验来看,每次只要正儿八经坐到电脑前敲字,就很难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每当我在手机上随便记录心情文字时,文字自然就从手尖流淌出来,也很容易进入心流时间。
我发现,这是因为如果我抱着很大的期待和事先设定好的一个主题来写的话,写起来总是很费劲。删删改改,到最后也写不出来几段话。而不带目的的去自由书写,没有包袱,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写我心,写起来就很顺畅。
事实上,这个经验也不是我一个人有。这两天在up读书会和简书上都有看到小伙伴分享保持记录和思考的习惯,日拱一卒,慢慢地,你的写作水平就会上来。
所以,现在我要做的是每天去记录,每天思考,而且最好把它分享出去,慢慢地,你的文字就会由自嗨转变为传播价值输出观点的文章。
如果不便于在朋友圈分享,可以选择微博简书这些平台。
2 《小别离》带给我的感悟
本来那天晚上准备单独写一篇文章,结果写了个框架之后就写不出来了。
整部片子看下来,掉了不少眼泪。尤其是中间英子和妈妈撕扯的那一段,太揪人心了。一面是挚爱的亲人,一面是自己的理想,父母们总是抱着爱孩子的名义,去干涉孩子的选择。
看到母女俩之间互相的折磨,让我想起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阿德勒的一个重要思想——课题分离。
如果我们的父母都能有这种课题分离思想,你的事情你做主,我的事情我做主,你选什么专业读什么学校,父母只能提供参考建议,以后的人生关键还是得靠自己去走,那么,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痛彻心扉的亲人间的拉扯?
作为父母,对于一个已经成年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告诉他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而不是去帮他们做选择。
当然,剧中另外一组家庭中海清扮演的方一凡妈妈,说的那番话也不是不无道理。
“作为父母只能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孩子少走弯路,尽可能地让孩子走一条大多数人走的、确保不会出大错的人生道路。”
可能天下的父母都是这么想的吧,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都给孩子。
可是,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捷径,该走的弯路该栽的跟头,一样都不会少。
记得我考大学选专业那会,家里人也是建议我选师范类专业,将来好当老师。女孩子嘛,选个稳定的职业准没错。当时的我,对此还嗤之以鼻。
直到很多年后,发现一份稳定而相对自由的职业对于一个职场妈妈来说有多重要,也因此明白了当时家人的用心。
不过明白归明白,也不代表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了。你所经历的一切才会有了现在的你,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而且,你也不能确保如果当初选择了当老师,就未必认为那是你的理想职业。
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而且,这种经历是谁都替代不了的。
李雪老师在《走出剧情》这本书中也说过,最好的关系状态是“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所愿”。如他所是,其实就是生命本身具有的样子。
剧中黄磊扮演的方圆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很深。具体原话记不清了,大意是讲他活了这么多年,爱好挺广泛,交际也不错,但总感觉身上有些劲没使出来。
原来,活了40多年,他发现自己选错了专业,平时一看法律文书就头痛,由此也才会落到中年失业的下场。
可见,干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对一个人来讲有多么重要。
好在上帝为你关上一张门的时候,又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就像方圆,后来机缘巧合让他成为了一名配音演员。最重要的是,他发挥了自己的天赋。
一个人的天赋是上天送给他的礼物,所以天赋这词在英文中是“gift”。
作为父母,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尊重孩子的天赋,顺天命而为之。
于是后来,方圆在面对自己儿子方一凡一心想艺考的时候,他不顾妻子的反对,认真考虑了他的条件,并尊重孩子的喜好,同意参加了艺考。
3 有些事情不一定是非此即彼,而可以是多元的。
这个月一直在转行与不转行之间徘徊,后来我明白了,不一定要在两者之间做出抉择。你只要把当下的自己做得极致,该来的总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