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两天晚上走在上海的街头,鬼影都没一个;上了地铁就更诧异,不仅不用挤,还有一排空位;晚上加班Boss的口头禅便是:赶紧预约出租车,现在可难打车了。几乎一夜之间,活生生一个空城出来了。
北上广空了,就连平时对外地人抱有怨言的本地土著都显得有点孤独:出门买菜,都买不到了。
每年冬天,都有一大波人拖家带口,飞机转高铁,高铁转大巴,大巴转三轮……回到各自的老家,人类历史上每年都来一次的大迁徙就开始了:大多数人是回家过个年。
对于北上广的人,这个年过得有点蛋疼:时时刻刻在纠结要不要回来。
小姨夫刚来上海,半年送走3个朋友,都说上海太变态,混不下去了,回家。
有次是个30几岁的合租房邻居,那几天一言不发,窝在房子里看网剧打游戏。
他要回老家结婚了。
我:所以有点舍不得?
他:没有舍不得,反正不回来了。我20几岁就来上海,10年过去了,我还是这个X样,还是个底层的……
那时候,小姨夫还处于,从社会负一层往社会底层迈进的途中,就看着一个两个全走了。
能回去的是好的,就怕回去了,没几天又回来了。
有个朋友,南京来的,来上海一年半,换了3次工作:每一次都为了重返南京。
干了半年,天天坐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到暗无天日的出租屋,睡不了几个小时,就起来排队等上厕所:我在南京的时候,和同事租的一套两室一厅呀,有大阳台,结果来这租一间朝北的抵在南京租一套……
发现南京有机会了,赶紧投递简历,一面就通过,回去待了两天又回来了。
我:你不累吗?
他:你知道多可怕吗?3个人干一个人的活,永远只有上班下班打卡,八点不到街上就空了!我差不多都能看见我10年后的样子了……
他既贪图南京的安逸,又不能忍那里的一层不变的“混日子”。既抗拒北上广毫无尊严的生活,又舍不得北上广的机会。
机遇和代价总是成正比的,北上广给你更多的机会,当然也要你承受更多。人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可能性,你不能怕回小县城一切可能性关闭了,又怕可能性巨大的北上广太残酷吧。
第3次,他下定决心,一定回去,他刚毕业的老板找到他了,说是互联网创业,南京本来就是互联网沙漠,他老板已经搞垮两家公司。
一个星期回来了:这次死也要死在北上广了。
他回去之后发现,所谓创业就是自己没什么项目,各种跑关系。政府关系是很重要,但你什么货都没有,就知道攀关系,还攀不过。
二三线一切看关系,对人的最高评价标准就是是不是公务员,所有人都在守着坐吃等死的稳定,所有年轻人被教导的就是怎么混日子,当然也没有错,但不适合每个人。
每过一段时间,与中学同学碰头,就会发现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尤其是家里塞到小县城政府的同学,一举一动透着油腻,每一句话都能带官腔。
我曾经以为政治书上的东西,不会在现实日常生活中使用,直到有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不知道说了什么,忽然一个纪委的同学,一本正经:你这个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以为开玩笑呢,接着,他说:谁都阻挡不了社会主义……我愣住了,我也明白,我注定是个“政治觉悟”很低的人了。
人以群分,我那朋友,也最怕这一套,所以后来再也没嚷着离开上海了,比以前更努力了:在这里,努力是有用的。
折腾一点也不是不好,就是累,但年轻的时候,无论怎么选择都不会轻松。
2.
北上广是很累,但是整天嚷着逃离北上广的人,和整天嚷着要辞职的人是一样的,都不会离开,真正的离开都是悄无声息,谁会大张旗鼓宣告?
有想法的人,都会在压力和可能性面前,选择带着压力寻找可能性。年轻人痛苦的原因还在于,想法太多,做的不多。永远躺在那抱怨北上广太无情,你自己又干了什么?
如果说阶层固化还有希望被打破,那只有北上广了,北上广完全是独立于其他城市的存在,无论是基础设施、工作待遇,还是思想氛围……尤其是上海,城市的发迹,就是西方殖民国家带来的都市文明,所以它城市化最彻底,和伦敦、巴黎……这些城市没有多大的差异,讲究规则与效率,可能少点人情味,但对于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是人情关系重要,还是规则效率重要?
离开北上广的人,明年还会回来,只不过每一次归来,都会少了一批曾经踌躇满志的人,他们放弃了,还有更多人在坚持,也有更多年轻人涌入,毕竟,北上广的魔力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