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关系和情侣关系等重要关系中,当一个人持续地传递一种信息:“你不可以是A”时,如果对方很在乎这个关系,那么会在相当程度上尊重这个信息。但是,如果同时这个人又扔过类另一个信息:“你也不可以是一A”,这会让对方非常抓狂。这种矛盾心理,英国心理学家格雷葛里·贝特森称之为 “双重束缚”。
“双重束缚”可以有非常复杂的逻辑来诠释,但也可以是非常简单的逻辑:你不可以是A,也不可以是-A。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口渴想喝水,但旁边有个权威说喝水不好。口渴的本能让你想喝水,但旁边的权威却给出喝水不好的评价,于是你就进入了”双重束缚”的状态。你会出现以下的矛盾心理:1、不喝水,身体缺水让你很难受。2、想喝水,但是喝水遭到了负面的评价,你也会难受。于是你就停在:喝水不好,不喝水也不好的痛苦难受中,不能行动。
这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看了,马上就会质疑:喝水不好的权威说法是错的。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但生活中却有许多评判和“权威”的观点本来是错误的,但其错误逻辑是不容易被发现的,这些观点是让人难以反驳的,也是很容易让人受制于它的。
这些“权威”的观点可能源于社会文化中的矛盾,也可能源于家长的不合理信念,身处夹缝中的孩子就会左右为难,选不出正确的路,只能停在原点吞下浓浓的”双重束缚”的苦涩。
下面举出一些生活中发生”双重束缚”的例子。
案例一:小女孩跟哥哥发生了矛盾,她很生气,去找妈妈告状。妈妈听了不耐烦地说:“多大个事儿啊,就你小心眼儿!”小女孩原本只是生气,听到妈妈的回应之后,心情便迅速进入更复杂的状态之中: 1、自己心里生气,并且想发泄出来,不发泄出来就很难受。2、妈妈说自己小心眼,那说明生气是不对的、不好的。所以不该生气,更别提发泄出来了,情绪只能被深深的压抑下去。此时,小女孩就已经处于”双重束缚”的心理状态。
女孩儿会认为发泄情绪不好要憋回去,可自己就是很生气,不想不憋回去;但此时发泄情绪就会产生愧疚感。女孩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的评价:“别人能做到的事,我怎么做不到?”
于是,这两条路都成了此路不通的死胡同:1、发泄情绪=自己是不好的。2、憋着情绪=自己生气。女孩会不知所措,只能被困在原地,同时品尝着生气和羞愧的情绪。
案例二:一个要求严格甚至苛刻的家庭,对孩子有下面的要求:1、孩子作出选择时,永远是最优选择。2、孩子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这两种信念猛的一看,好似有它的道理,但其实这两种信念是存在着内在的矛盾的。如果孩子坚信此观念,并把它当作人生准则去坚定地执行,那么必然会陷入到”双重束缚”之中。
例如,女孩子去服装店选衣服。就容易陷入心灵的”双重束缚”中。为了实现第一个信念:最优选择,最高性价比。女孩就必须不厌其烦地试穿衣服,比较价格、面料、款式。这样的话,犹豫不决和慢吞吞就是必然的了,让麻烦店家也是必然的了。
此时第二个要求若跳出来:"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女孩子会瞬间觉得面红耳赤,觉得自己不好,给别人添麻烦了。因为自己选了这么多,试穿了这么多,还是没有选好,真真的不好意思!但女孩若当机立断,马上选好,又会让女孩感到这未必是最佳选择,最优选择,事后一定会责备自己,也会担心因此受到批评和指责。
女孩会被此刻的情绪被卡住,她觉得不知所措,因为不管怎么做都是错误的!无论再努力,都不能逃脱被批评的结果!此时女孩女孩就陷入了心灵的”双重束缚”。
结果呢,可想而知,女孩可能会满怀歉意地选衣服,狼狈的结账,回家的路上,又会担心、自责、后悔,因为自己没有选到那最优性价比的衣裳。从此“买衣服”这类事,就变成了这个女孩的心灵噩梦。
案例三:男孩子的父母在结交朋友的观点上有较大的分歧。父亲觉得对朋友就应该大方,不必斤斤计较,这样才能交到好朋友。在交友中慷慨大方的父亲的确有众多的朋友,但是妈妈对丈夫的行为颇有怨言。妈妈认为丈夫在交友中吃了亏,损失了金钱,因为有些朋友似乎就是喜欢占便宜的。妈妈认为朋友之间应该公平,互不相欠,否则就是傻瓜。
男孩从小看到父母因为上面的不同观点而吵架争执。男孩似乎能够理解母亲,但又似乎想成为父亲般的男人,男孩在交友中就很容易陷入心灵的”双重束缚”。
长大后的男孩子遇到朋友借他钱,又迟迟不还的情况,陷入不知如何处理的困境中。男孩头脑中会有2种声音在吵架:
声音1:“应该把别人欠自己的钱要回来,因为朋友要公平,互不相欠。”
声音2:“去要钱是不是显得自己不大方?会影响自己结交到朋友?”
于是,男孩儿就在2种声音之间,在“要钱”和“不要钱”之间,出现了纠结和矛盾。无论怎么选择,好像哪条路都是错的!这件事就像一个心病似的不能解决,男孩最后陷入了极大的困扰之中。
这几个案例中的心灵”双重束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互相矛盾的观念同时存在于头脑,并且不会变通。这些观念往往来自于原生家庭互相矛盾的父母的观念。如果每条信念都如圣旨或者真理般的存在,均要同时严格的去遵守。那么,这个人就迷茫了,就陷入到”双重束缚”中。
我们要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青年人要去审视自己信念系统中的矛盾,去升级自己的信念系统,将自己的信念系统不断更新迭代,而非将社会文化、家族和父母的信念直接复制。
当我们理解了”双重束缚”的原因;找到合适的协调方案,例如:“看看矛盾的信念如何进行合作?如何取得共赢?如何找到不针锋相对的中庸方案?”;矛与盾的僵持解除之后,就能释然一笑,不再挂怀。
二、某些错误的观念也很容易引起”双重束缚”。这些错误观念往往披着一层美丽的外衣,让人觉得他好像是正确的。
有一些观念是逆人性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是不能自然而然做到的。除非有脱俗心灵修为的人,才能舒服而自然的做到。举例:"小心眼不好的"。举例:"对朋友就应该大方。"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当一个人能够心甘情愿地这样做,那他是了不起的。但要求所有人都要无私奉献,那就是不合理的了。
有一些观念是让人误入歧途的,举例:"麻烦别人是不好的。"这句话乍一看,好像有道理。但是,深度的人际关系必然是通过彼此麻烦而实现的。"麻烦"是人际关系中最具生命力的要素。一个从来不麻烦别人的人,一定没有很多的朋友。他也不大欢迎别人来麻烦他,在互不麻烦的信念之下,只有长长的距离和浅浅的交往。这样的信念不但会诱发”双重束缚”,而且也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建立。
我们要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审视我们脑海信念系统中的某些观念,看看它是否是非理性的?(如果是非理性的,应该摒弃)
评估信念系统中的某些观念,是否是极端和片面的?(如果是极端的,应该去绝对化)
考量某些观念是否在某些场景,应该有所变通的?(如果是僵硬的,应该更灵活化)
人生本就苦短,何必再去为难自己?愿每个心灵都能远离”双重束缚”的困境,找到它一片自由自在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