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送别》家喻户晓,情真意挚中带着些许凄美柔婉,更有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人人都说李叔同是学术界神一般的存在。
半生风情,半生慈悲,李叔同在盛名巅峰之际选择遁入空门,从此苦修后半生,给世人留下难以揣测的玄迷。
虽说李叔同一生为世人留下很多赞誉和敬仰,但却留下个“抛妻弃子”的“罪名”。究竟何来此说呢?恐怕要从一句“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追溯其原由了。
1918年6月30日晚,李叔同正式出家,他入山苦修,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其他一概没带。
学生追问:“老师出家为何?”
李叔同淡然答道:“无所为。”
学生不解,再次追问:“忍抛骨肉乎?”
岂料他说:“人世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这时的李叔同已不再是李叔同,而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可只爱一人,但弘一法师却不能只为一人抛弃天下慈悲。
记得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千里迢迢来到灵隐寺门前,她相信他们之间刻骨的爱恋会换回李叔同的回头,但却不想,等待她的竟是寺门紧闭。她明白了,她再也换不回叔同了,索性想见他一面问清楚。她站在寺前,撕心裂肺的唤着李叔同的名字:“叔同——”。
李叔同对世人皆一视同仁,他慈悲对天下人,对他而言,现在他孑然一身,没了半分的私心。奈何一句“请叫我弘一”,叫李叔同这位日本妻子伤心欲绝。
她问他:“弘一法师,请你告诉我什么叫爱?”
他说:“爱,就是慈悲。”
妻子无奈,只能对着紧闭的寺门责问:“你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从此,薄雾西湖,两舟相向。
有人苛责李叔同抛妻弃子,不负责任,是可谓无情。可这样一位慈爱之人,怎能算无情?
众人皆苦,只因生老病死,爱憎会,恨别离,求不得,放不下。若要摆脱其中痛苦,何不一念放下,换来万般从容?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