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哪怕年味儿日渐淡薄的如今,一碗甜蜜软糯的腊八粥总能勾起人们对于过年的期待。腊者,接也,逐疫迎春。喝下一碗腊八粥,就代表了远离旧的一年里的种种不顺,全身心地迎接新年到来。
若要探寻腊八粥的起源,必须要先了解更久远的腊八节的来源。腊八节的起源远比人们想象得更早。其实早在商朝之时,上古先民怀着对大地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渴望,在每年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盛大的祭祀,献百谷三牲,跳避疫傩舞。据《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所说的就是这样的场面。这样的祭祀活动流传先秦、两汉、南北朝,终于将日期确定为腊月第八天,称之为腊八。腊八粥的起源就隐藏在百谷祭品之中。
《白虎通义》曰:"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土为社,谷为稷,合起来便是社稷江山。腊八是祭祀大地与五谷的节日。既有祭祀,必有祭品,腊八粥便是这源远流长节日的祭品主角。长达千年的时光为腊八粥的形成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从一开始不限种类只需是田地产出的作物、到后来限制在五谷、一直到将谷物制作成食物敬献后土。一碗腊八粥虽简单,承载的却是先民祖宗们敬天法地的赤诚。
虽然腊八粥已有其物,但是真正得名、流传还是在南北朝以后。彼时白马负佛法东传,佛教在中国大地扎根,也带来了诸多传说。相传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多为了寻求解脱真谛,在雪山苦修。然而这并未让他领悟真正的道理,反而几乎饿死。多亏牧羊女用羊奶和谷物熬成乳糜救活了他,才得以在菩提树下静坐七日顿悟,在腊月初八成为释迦摩尼。故而僧人为纪念成佛之日,制作腊八粥与信众们一同分食。因为时间重合,寺院制作腊八粥布施的习俗也传入民间,成为了庆祝腊八节固定的传统。
最开始关于民间食用腊八粥的记载在宋朝。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百姓们也学寺庙制作腊八粥,但毕竟每家条件有限,只是以当年家中所剩余的各种五谷杂粮熬粥而已。然而,大户人家就要讲究许多了。《燕京岁时记》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放到现在也是米其林三星级别的甜品。对于如今每个人来说,腊八时的一碗粥是要寻回本味,让童年里的那一缕甜蜜从心头涌起、在舌尖浮现。若只是简单用料,也可以用心成全思念,一份腊八粥食谱和所有人分享。
暖心养身腊八粥
材料:大米、江米、小米、红豆、绿豆、红枣、桂圆、枸杞、冰糖、红糖,其他辅料可随心意添加。
1, 将所有材料清洗干净,摘去质量不好的部分。
2, 将桂圆去皮去核,将红枣破开去核,用温水泡发枸杞。
3, 将所有米、豆子在水中浸泡2个小时,沥干水分。
4, 在电饭煲中加入所有材料和清水,清水的量是材料的两倍,熬煮30分钟,加入冰糖和红糖适量。出锅即可食用。
腊八粥以谷物、杂粮制成,又加入各类干果,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可以迅速补充身体所需的养料和能量。食用腊八粥也有着润肺通肠,宣湿解表的功效,热食更能祛除风寒。但腊八粥糖份较大,一次不可食用过多哦。
洁白的瓷碗,稠密甘甜的腊八粥,舀起一勺,甜蜜已经浸润了整个身心。记忆里的童年,奶奶永远慈眉善目,笑眼看着我们。一年年端出一碗腊八粥,也一年年看着我们长大成人。一碗腊八粥,有回忆里的思念,也有远方家人的祝福;一碗腊八粥,牵挂着旧时日子的温馨,也开启新一年的新篇章。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就让腊八粥的甜蜜,成为新生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