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三步升级你的“兴趣”,让你脱颖而出》,我们弄清了消费型兴趣和生产型兴趣的区别,并且挑出了一两项进行升级改造,接下来这个片段就帮助我们如何具体地将这项兴趣打磨成个人的兴趣成果,进一步培养个人的成就感。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精益创业”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如果不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来做试验,就无法在现实中被测量,更无法基于反馈来学习,而只能是游离在市场之外,闭门造车,最后很可能一步步偏离航向,直至走进不可逆的失败的深渊。
某种程度上,人生就如同创业一样。在人生的航线上,我们也面临着不可预知、无法确定的未来,虽然我们可以对未来订立高远的目标,制订完美的计划,施加种种美好的遐想,但这些事前的勾画却总被猝不及防的现实打乱。更糟糕的情形是,在漫长的筹划、准备、酝酿之后,遇到无法预料的困难而中途放弃,如果借鉴精益创业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遗憾。
这个片段当中提到一个概念叫“精益创业”,简单一句话概括“精益创业”的核心思想就是,最快速最低成本地找到市场的真正需求。
可能有小伙伴就想,我又不是创业者,我也不需要创业,这个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比如你去面试或者网上投简历,招聘单位都需要招聘者拿出自己的个人作品来证明个人的实力,比如你混某个圈子,首先就要“拿作品说话”……
不要觉得提到作品就是很高大上完美的成品,今天的学习就是帮助大家树立一个新的观念,那些很小的成果都能够成为我们个人才华被别人看到的载体。
“最小化可行产品”就是一个可以被我们运用起来快速出成果的方法。
片段中提到“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这里面含有这么一层意思,就是我们要适当抛弃以往那种“先做好准备再上场”的观念,因为我们往往就会在准备的过程中因为完美主义或者拖延症导致最后结果就是不了了之。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最小化可行产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我看了《精进》这本书,看完后进行了划线和摘抄,算不算最小化可行产品?
是的,不算。这还不是产品,产品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系统结构化的整合。
2、我在自己的电脑上写了这本书的书评,算不算最小化可行产品?
是的,也不算。因为没有发布出去,没有被其他人看到或者使用。
3、这篇书评我写成拆书稿,经过现场的拆书演绎,并且收集大家的反馈和意见再次修改,投在简书平台的“拆书学习法训练营”的专题里,是不是最小化可行产品?
是的,这种方式下我们就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首先是完整的拆书稿,然后现场和大家分享,接收大家的意见反馈,再修改调整,并投到平台上,接受更多人的意见建议。
具体来看,如何打造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搭建。基于自己的兴趣、能力资源搭建完成一个产品的雏形。比如看完一本书后一份完整的书评,学了一堂课后自己的提炼总结,抖音上看到抖音彩虹饭的制作视频亲手做一份等等。产品不是过程,它是一个结果。
第二步,推出。第一步中无论产品是否成熟,如果只是捂在自己的电脑上、搁置在书架里,那也不是产品,把它发布或者分享出去。比如将书评发布在简书、公众号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同事朋友,让家人尝一尝你做的抖音网红饭等等。
第三步,收集。如果我们抱着不断精进自己兴趣、才能的想法,那就要接受检验和反馈。课程分享后询问听众“我讲清楚了吗?你们有收获吗?”听听家人对你的新品彩虹饭的意见,味道合适吗?是不是下次要多焖一会?
第四步,优化。根据用户的反馈,对自己的产品进一步打磨优化。
总结回顾一下,“搭-推-收-优” 四个步骤来完成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通过改造我们的兴趣,不仅仅是自娱自乐,而是能够产生价值的“生产型兴趣”,进而打造属于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这些小产品,可以作为你才华展示的载体,让你的才华传播出去被更多人知道、看到、欣赏,并获得反馈,然后你可以继续做出更复杂、更优秀的产品。比如,从一篇短文到一篇长文,再到一本书;从单幅漫画到多格漫画到长篇漫画连载。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从现在开始,从小处着手,期待各位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