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4+7带量采购”、“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辅助用药”……在过去的2018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急风骤雨,“4+7”带量采购更是按下了整个医药产业升级的按钮,跨国药企的研发、管理、销售模式均面临严峻挑战,仿制药何处去?价格挑战如何应对?创新药如何杀出重围?
‘4+7’带量采购从根本上给中国的医药产业来一次升级,‘腾笼换鸟’之后,真正具备巨大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及民众收入的提升,大量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被释放。2018年中国医药市场总体规模已经突破1.8万亿,如此巨大的蛋糕自然引来全球巨头争抢。
创新药必须坚持产品为王、准入为先、品牌和服务并重的理念,坚持任何营销行动的前提必须是产品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是在未被满足的领域,能够带来临床价值的飞跃。有了业界领先的产品之后,再寻找可及性上的创新解决方案。
“药品的临床价值占据了商业成功的70%,尤其是在‘4+7’政策之后的医药市场,没有强有力的产品,任何商业创新都是无本之木,但是在产品之后的创新,无论是产品获批、医院进药、院外销售、商保合作、慈善合作,产品营销,患者服务,医生教育,需要进行了大量创新性的探索,这一点非常重要。”
近些年借助资本力量通过并购,授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在细胞治疗领域“招兵买马”。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口服PD-L1等进入临床试验。
随着越来越多的在欧美市场被治愈的案例,一些公司已经讲目标市场直指研发治愈性的药。
2018年中国医改以‘4+7’为标志性事件拉开大幕,未来将继续深刻影响整个医药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