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是我的高中同学,一个长相很可爱的女孩子。毕业很多年了,我还记得她的故事。
高中刚开学的第一个月,L跟班里的一个男孩子在一起了。大家都很震惊他们的速度。想想自己仍认不清班级里的所有人时,L已幸运地有人陪伴,大家就说他们草率冲动,是在追求刺激。L这么跟我们讲:“G国庆去XX旅游,夜里在山上打电话给我告白,我怕他想不开,一急就答应他了。”谁信啊当时?才认识一个月就因为被拒绝想不开?我们想,L真是虚伪的女孩子,敢做不敢当。
后来,他们甜得不成样子,完全没有情侣刚在一起时的羞涩。两个人的日常全是肢体接触,一到下课就要抱抱坐腿。L撒娇的情态跟与朋友相处时截然不同,这仿佛也印证了我们之前的猜想。青少年懵懂的心总是向往着诗人口中、作家笔下美好的爱情,而可遇不可求是常态。当L口中三句话两句不离G时,L身上又多了一个标签:爱炫耀。
两三个月后,他们分手了。L提出的,起因是L成绩退步太多,理由是恋爱影响学习。我们一边有着说不出的畅快,一边又觉得她简直是个作精,下课、自习主动跑去找G玩,荒废学习的就是她本人。
很快,G另结新欢。L不知道什么心思,那段时间总是酸言酸语,对那位新欢K极尽嘲讽。而K是多随和的女孩子大家有目共睹,那么L就是理所当然的小心眼了。
再然后啊,L拥有了三四段绯闻,这些绯闻里大都是男生主动献殷勤,毕竟L人开朗大方健谈,长相也甜美可爱。但就如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在我们眼里,L就是爱找男孩子玩,就是很交际花嘛。
然而虚伪,作精,小心眼,交际花……这些标签,是她又不是她。
幼稚的心总是有各种离奇的想象与担忧,电视剧和小说的戏剧情节是我们常识的来源之一,“担心他想不开”怎么不可能是初中毕业小女生对爱情的一种猜想?初恋的酸甜充斥大脑时,为什么就不能是时常挂在嘴边,渴望抬眼就能看到的亲密?当学习与恋爱似乎并不能兼得时,狠心割舍怎么就能果决地一刀两断,不留想念?酸言酸语也可以是隐晦的不舍与羡慕。说女孩子社交能力强,个人魅力高而吸引来狂蜂浪蝶是她们的错,又是不是一种对女性的变相歧视?爱找男孩子玩,实际上是对女同学们有色眼光的畏惧。
老师眼里的L是怎样的呢?L像开了挂一样成长。学生会外联负责人,年段单科代表负责人,多个社团活动策划者,学科竞赛省赛获奖者……丰富的经验让她更有魅力,也认识了更多的人。L是对学习执着的好学生,是健谈可爱的班干部,是全方面成长的奇才。
而我们,坦白说,是故事里只会嫉妒与讽刺的路人甲。
L只是我们身边很普通的一个例子,除了求而不得的优秀让我们鸡蛋里挑骨头,变得尖酸刻薄,还有丑小鸭显而易见的缺点让我们在表面上,或心底里放肆地藐视,嘲笑。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残酷竞争的世界里,需要靠一点点渺小的“胜利”来获取卑微的自信,才有勇气继续生活的一群人。很多关于培养自信的教程中,第一步便是找到自己优于别人之处。
但是,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似乎并无法改变我们自己真实的心态,我们的理智一直很清楚彼此之间的差距,也很清楚自己必须付出些努力才能进步。
然而,我们一边不愿去付出那样的努力,一边害怕努力无法取得成果。所以,我们最初是怎样的人,到最后,还是那样的人。
杨绛先生说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我们想变得更好,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只有进步。无论个人的极限在哪里,只有努力争取过,才能坦然接受自己,才能放下固执己见。
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与我无关,我想做一个自己最好样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