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古时此境乃“巫咸国”
知遇巫溪么?含巫之境多有神秘色彩。古时黄帝之军师巫咸,其封地便在巫溪,曰巫咸国。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大巴山东段南麓,东连湖北神农架、竹溪县,南接奉节县、巫山县,西临开县、云阳县,北与城口县和陕西省镇坪县接壤。
巫溪自东汉建县以来,曾设县、郡、监、州建制,名称先后为北井县、始宁郡、永昌郡、大宁监、大宁州、大宁县、巫溪县。
巫溪隶属关系,历代多变,故事多多一一
巫溪地域先后属巫咸国、巫臷国。夏商周属庸国鱼邑,鱼邑并楚,归属巫郡。战国时期,秦取楚巫郡归于黔中郡,设立巫县,县域包含巫山、巫溪。
秦代推行郡县制,巫溪县属黔中郡巫县。
西汉,巫溪属南郡巫县;东汉,巫县分设北井县,县治在今城厢镇,后北井县归属固陵郡(奉节)。
三国时期,北井县先后属巴东郡(奉节)、宜都郡(宜昌)、建平郡(巫山)管辖。
西晋,北井县先后属巴东郡、建平都尉、建平郡管辖;东晋,北井县建制未变。
刘宋、南齐、梁朝、西魏时期,北井县建制未变。北周初,在北井县设始宁郡,后改称永昌郡,郡治在今城厢镇,后北井县并入大昌县。
隋朝沿袭郡县制,撤销永昌郡,大昌县属信州总管府和巴东郡。
唐朝改郡县制,大昌县属山南东道所属夔州管辖。
五代十国时期,废置山南东道,于夔州设镇江军,后改宁江军,大昌县属之。
北宋设路,巫溪属夔州路大宁监,监治在今城厢镇;南宋,仍归大宁监。
元朝设四川行省,大宁监升为大宁州,辖大昌、洵阳、平利、石泉、隆化等县。元末,大宁州属大夏农民政权夔州路。
明朝改“路”设“府”,大宁州属重庆府。洪武9年,降大宁州为大宁县,属重庆府夔州路。洪武13年改州为府,大宁县属夔州府,分大宁县复设大昌县。崇祯17年,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大宁县属之。
清朝在府、州、县之上设“道”制。康熙6年,撤大宁县并入奉节县。雍正7年,复设大宁县,属川东道夔州府管辖。
民国时,大宁县隶属川东道。民国3年,因县名与山西大宁县同名,遂改名巫溪县。
巫溪:古时“万灶盐烟”绕宁厂
相传先秦时代,大宁河两岸森林茂密,一位袁姓猎人在山上遇见一头白鹿,箭射不中,于是便穷追不舍,将白鹿赶至宝源山下,竟杳无踪影。猎人满身大汗,见此处有股山泉,便停下来趴着身子喝,这一喝方知水是咸的,于是这地方就叫“白鹿盐泉”了。
民间盛传:白鹿乃仙人变化,指点当地山民找到赖以生存的食盐。亦有传闻说,仙人告诉山民此地有盐后,担心土著不会贮存,于是又变成老翁在宁厂自搭房屋,亲自制作煮盐工具并搭起炉灶,并手把手帮助土著人家学习其制作工艺……尔后,便形成了“七里半边街”。
宁厂镇北宝源山下,有个石雕龙头,清泉从龙嘴里的宝珠两边喷涌而出,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白鹿盐泉”。
史载:巫溪盐场遍及宁厂古镇的四道桥、沙湾、张家涧、王家滩、衡家涧、麻柳树等地带,总面积约有4.2万平方米,号称“万灶盐烟”。
据专家考证:巫溪盐泉是远古巴人发现并开发最早的地面盐泉。在井盐开采业未兴之前,川陕鄂湘环三峡周边地区的人民,都依赖巫溪盐场而修养生息。民间流传最早的制盐工具,是陶罐陶锅灶。1991年巫溪县组织修建宁厂至万古乡公路时,在古盐场盐卤池东侧,发现了10多个“陶锅灶”,灶口锅沿直径约40公分。按制盐史学观点:人类早期是积薪煮盐,木材短缺后才发现煤的功能,撮黄土搅拌煤煎盐。伴随着海盐的大量内销和井盐开发,巫溪盐场才日渐萎缩乃至衰亡。
宁厂盐灶区内的冷水井(岩井、石井、木井)清晰可辨,面对扯卤木架、提卤木桶、转卤木槽、澄卤木桶、木车轮、木瓢、木棰等原始器皿,令人浮想联翩;而抚摸砖卤渠、篾滤竹篱、盛盐篾包、引卤竹缆,则真想抖擞精神,充一回制盐师傅;凝眸那些木柴盐灶、煤炭盐灶、泥土笼、木质塔及多式多样铁锅、铁钎、铁铲、铁捞子……尤其是分卤铁板和出卤石龙头,心头便油然涌起对我们民族祖先的崇拜。
历代王朝在古巫溪因盐立监、因盐设县、因盐置州,因盐设官、因盐开凿栈道……足见巫溪盐场昔日里“万商云集”并非虚言。
巫溪有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海拔2630--2800米,总面积241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104平方公里,草场面积134平方公里,为中国南方第一大高山草场。
巫溪有荆竹峡:全长7公里,峡内遗先秦濮族岩棺群,存岩棺24具。
巫溪有灵巫洞:东岸主洞琳宫,全长1500米,由仙翁殿、玉竹林、瑶池、龙王殿、海底世界五大部分组成;西岸主洞桃源洞,有石钟乳和大型群雕。被誉为“三峡库区第一洞”。
巫溪有云台山,山上有云台观,在庙(妙)峡峰顶,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