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古代装满水的羊膀胱是救火工具,平时都会放在屋顶堆成小丘,一旦失火,就会从上向下扔羊膀胱,随着羊膀胱与地面的撞击破裂,水液就会像爆炸一样四散溅出,并把火苗扑灭。装满水的羊膀胱与地面的撞击声就是qiu。
“求”,下面像断裂的水,代表羊膀胱撞击地面导致水液四溅,着火邻居家的屋顶“一”,屋顶的羊膀胱“丶”,“亅”代表站在屋顶向下扔,“求”字描述邻居求助灭火,也代表救火的工具羊膀胱。装满水的羊膀胱在阳光下会看起来有玉质感,古代的玉和王是同一个字,因此这个圆形的东西叫“球”形。
在庄稼地里,收割庄稼后会用火烧庄稼秸秆,这样的天象、季节就叫“秋”天、“秋”季,“禾”原指葵花,葵花是立秋后最后一个成熟收割的植物,后也泛指所有庄稼。
采摘葵花的程序是要先从脖子处斩掉葵花头部,再焚烧葵花秸秆,古代官府斩杀犯人也须等到此时行刑,而且必在冬至日前结束,这便是“秋后问斩”,“问斩”的“问”是斩首前的一个程序,要问犯人“你是某某某吗?”目的是谨防替身,犯人回答“是”方可行刑。
立
铁犁在地里滑行的时候与石头碰撞的声音,就是lì。犁地的时候会发现田鼠洞,“立”字上面“一点”代表着田鼠头部,“一横”代表田鼠肩部,中间的“撇捺”,代表着田鼠两前臂,下面“一横”代表地面, “立”的意思就是描述这个场景。
此时田鼠,后背挺直,所以叫“立直”,古代的石碑,也是立在坟堆上,所以叫“建立”、“立碑”,建立事业叫“立业”,篆体字的造型就是一个石碑立在那里的样子。立碑言志就叫“立志”,皇帝为建立功劳的大臣立碑纪念,所以叫“立功”;把秋天到来的准确日期刻在石碑上,就叫“立秋”。
立秋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福。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于公历8月07-09日交节。在立秋节气期间,太阳从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黄经135°)。夜晚观天时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已经向南偏了不少。
“秋”字由“灭火”而来,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从这一天起,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意思是,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在下午以后,就还要热上一阵;今年立秋是在8月8日03:12:57,农历七月(小)初八,属“早立秋”。“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天气可能会明显转凉。
立秋虽然有“秋老虎”之说,余热未消散,可是也缓解了不少暑热。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从气温角度而言算不上真正的入秋。 这一天有吃赤小豆、井水服,洗澡为防秋老虎的习俗活动。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当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立秋时节,各地流行"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立秋饮食应以润燥为主,慎贴秋膘。
秋天,天气渐渐转凉,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故应吃些有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秋季宜食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的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番茄等等。如此看来,立秋之后,我们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
秋季进补不要过多地食用温热食物或者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但阳虚体质者如果一味清热,反而会适得其反。而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是一种情谊,为你扫灭暑热的天气;
秋是一种问候,为你迎来清新的风雨;
秋是一种风景,为你送来秋花的美丽;
秋是一种情调,为你寄来秋月的亮丽。
愿:历经暑热,收获在秋,享受在秋;
清凉在秋,温馨在秋,健康迎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