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后生小辈,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敬重兄弟,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对大众有仁爱之心,亲近有仁德之人。做到这些以后仍有余力,则开始学文。
在这一篇里,孔子讲了行和学的关系,告诉我们,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墨子.修身》里有也有:“士虽有学,以行为本”的说法。这都说明了行是学的目的,我们要以行为本进行学习。
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爱读书的人,大多数的空余时间都喜欢一个人抱着本书看。但读书多年,却感觉所获甚少。最初,我认为是自己的读书方法不对,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自己书读的快,忘的也快。所以,后来读书,就开始做读书笔记,这样读过书至少留下了痕迹,忘的没那么快了。但似乎这些读书笔记只能帮助我记忆书的内容,对于自我成长依旧所获不多。今天看了先生的文,突然感觉,或许是自己立的“本”不对,所以才一直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变。
第一,读的多,用的少。
读了一本实用性的书,却不会把书中的方法用到实践中。这样读书,只提高了知识量的储存,却没有改变了原来做事的方法。所以,即使读再多的书,依然无法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没有改变,就没有进步,所得自然也就甚少。
第二,读的多,思的少。
有句话叫做“死读书,读死书”。也就是说读书不会活学活用。不会活用的原因是因为读书时缺少了正确的思考。在读书的时候,不能把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产生出新的思想,所以,看到的都是别人看到的东西,想到的都是别人悟到的感受。没有自己的看法想法,也就没有输出。所以,这样的读书,也是收获甚微。
所以,读书时根据自己的情况,或能用来指导实践,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解决自己的问题;或有所悟,产生新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开阔见识,陶冶情操,都是将学问做到了“行”。反之,以行为本,在读书前做好选择,读对我们有益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