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常有读者私信奇奇漫,希望我能给推荐几本好书。其实,大家只要关注我就好了,读过的好书都会以书评的形式跟大家分享。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大部头的经典著作了。
厚厚的上下两册《约翰克里斯多夫》让我足足读了两个多月,久违的静心阅读的滋味竟是那么美妙。
我没有读原版著作,但我想傅雷的翻译一定全然传达出了原著的精妙:那些描写景色的句子是那么优美,对人物的勾勒也是妙笔生花。
以至于在阅读过程中,我时时有想做笔记摘抄美句的冲动,然而精彩的情节又催促着我快速阅读下去。
好的故事,才让人有这样的冲动和纠结。
短篇小说,往往终其一篇只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道理。长篇故事太过宏达,很难概括出一个单一的主题,但是经典长篇小说的每个细节都会给人启迪。
比如,书里有一章讲到克里斯多夫小时候被有钱人家的孩子欺负,可父母为了巴结有钱人,不但不敢维护他,还对他一顿毒打。
这种处理方式使小克里斯多夫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不公,那种强烈的愤怒委屈的情绪几乎要将他摧毁,他对父母抱有深切的仇恨和绝望。
这一个小小生活细节的描写,却让我警醒: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也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那我一定拼尽全力也要去维护他的尊严。
再比如,写到克里斯多夫到克里赫太太家里做家教时,和太太的女儿弥娜早恋了。然而,克里赫太太发现后,却故意装着不知道。
因为她深知女儿的秉性和青春期少年的冲动敏感,公然反抗,反而容易引得他们越爱越起劲。
弥娜是个自尊心和虚荣心很强的女孩,克里赫太太总是在和女儿闲谈时,装作无意地挑剔克里斯多夫的缺点,比如他那太大的鞋子,内地人的口音,可笑的行礼…
凡是足以损伤弥娜自尊心的缺点,克里赫太太一桩都不放过。每当弥娜刚要反驳,她就轻描淡写地岔开话题。
久而久之,弥娜看克里斯多夫的目光就不像从前那么宽容了。
这一段描写真是有趣。
聪明的克里赫太太兵不血刃地就瓦解了少男少女的爱恋。
然而,在生活中我却亲眼看到许多愚蠢的丈母娘也在做着克里赫太太的行为,她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女儿面前唠叨女婿的不好,抱怨女婿的无用,久而久之,女儿也就看丈夫不顺眼了,夫妻间渐生暗隙,争执不断,甚至大打出手直至婚姻走向尽头。
这些丈母娘们如果能多读点书,也许就不会做出这样的蠢事了。(那些爱在儿子的面前,告儿媳妇状的多嘴公婆也做着同样的愚蠢行为。)
好的长篇小说就是这样,在里面你可以读到时代,读到一个人的成长史。许多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其实都蕴含着来自生活的智慧。
真正伟大的作品从不屑于去消费一个狗血的剧情,而是在平淡真实的叙述中挖掘人性,反映社会现实。
比如《红楼梦》,比如《约翰克里斯朵夫》,在里面你绝对看不到像《楚乔传》那样以一挡百的强悍和被众人追捧的玛丽苏情节。
他们只是不断地去描摹人生的困境和苦难。
也许读起来没有那么爽,那么有趣,但看完了,却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认反思,然后心生希望。
狗血的剧情固然让人觉得很酣畅,但那些绝望中的希望,黑暗中的力量和磨难中的坚持才是最打动人的。
这部小说,讲述了音乐家克里斯多夫的成长史。
因为家道败落,父亲酗酒,克里斯多夫在14岁的时候就担当起养家的责任。他每日除了要给亲王演奏,还要充当音乐家教;在小小年纪就承受着无休无止的工作,同时还要管教顽劣的兄弟,乏味辛劳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调剂。
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也绝不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
对于音乐,他的追求很纯粹,就是要留下可以流芳百世的作品。
在祖父英雄主义教育的熏陶下,克里斯多夫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孤独的生活也愈发强化了他天然的傲气。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当个大人物。
果然,强烈的成功欲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这个故事是克里斯多夫精神成长的史诗,是追求梦想的完美主义者的奋斗之路。同样是追梦人,约翰克里斯多夫所承受的寂寞、坚守和误解,以及那些没完没了的抗争,让我深有同感。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这本书写得太长了。
书里夹杂着大段的对不同艺术观点的评论,对各种专业音乐知识的评述,以及与推进情节无关的及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这样的段落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
当然,不否认,如果认真读下去,确实能收获很多。
然而,我想看的是小说,不是科普读物。
这就是名著的特点,他不屑于迎合,甚至不管你能不能看懂。
我也陷入了深思,难道趣味和深刻一定是矛盾的吗?
我甚至有了很狂妄的想法,如果我来写故事,我该如何尽量地兼顾两者?
——不单纯地消费一个剧情狗血情感做作的故事,也不故弄玄虚曲高和寡。
或许,这才是我心中最完美的文学艺术。
作者奇奇漫,凭个人努力逆袭的寒门女子。失过恋,失过婚,历过坎坷,经过沧桑。愿把故事化作最动人的故事。想了解我,就关注我,读读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