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奴
首届相声小品大赛,大兵与赵卫国带徒参赛,看似有提携新人之意,可纵观整个作品,俩徒弟充当的只是打酱油的角色,而且,还是带着炒冷饭的作品上央视,本身就是敷衍,态度极不端正。评委也没给面子,全部打出了低分。这个打分应该是四天比赛打分最公正最客观最无争议的一次!
只是大赛进行到了四天,媒体依旧不温不火,一直没有找到焦点,相比于郭德纲的相声有新人,实在逊色很多。
相比今年三季度,东方卫视推出的喜剧竞演节目《相声有新人》,小编实在不敢恭维此次比赛,作为央视节目,如此兴师动众,却感觉平平。第一期节目播出后,“交大博士夫妇”、“公式相声”、“呛声郭德纲”等关键词一度位居热搜榜首位。
接着,第二期节目中出现的几位博士选手依旧被视为一种“特殊”存在,爱奇艺为节目贴上的标签是:“清华博士不屑与交大博士齐名”。然而,说得好的“清华博士”却远不如尴尬的“交大博士”更受关注。就热度而言,依然是交大博士>清华博士>《相声有新人》。
相声也需要氛围,我们回顾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是中国喜剧类综艺、情境喜剧的重要初创期。90年代初,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首战告捷,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首播《曲苑杂坛》。90年代末,冯小刚拍出了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一度引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新世纪之初,《外地媳妇本地郎》《炊事班的故事》《闲人马大姐》接连走红;2005年、2006年,《家有儿女》《武林外传》开播,一度风靡中国,至今仍为中国观众津津乐道。2006年,宁浩导演的黑色喜剧片《疯狂的石头》上映,让全国人民愉悦地偷着乐了一回。
群众的喜欢是相声传承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其实吧,人民群众的心思很淳朴很简单,谁能让我笑我就喜欢谁我就支持谁!
这个相声很好笑。以我的艺术鉴赏能力,感觉有些地方是低俗了,所以分数不高。为什么低俗,脱离人民生活了。举个例子,大衣哥以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迅速走红,虽然他非常地红,据说年收入也非常高,但仍旧生活在农村,干着农活,每年只要是家里农忙的时候他都会干活。前段时间,大衣哥放下手中所有的商演,回家掰起了玉米,一场商演80多万,大衣哥却毅然放弃了高额商演,回家和自己的媳妇掰起了玉米。
网友纷纷表示,大衣哥是第一个将唱歌当做副业的一个明星,虽然他迅速爆红,但是他并没有膨胀,没有明星架子,面对村里的人他更是慷慨解囊帮助他们,可以说是没有忘本的,而在大衣哥看来,他也是一个勤勤奋奋的农民。
反看大兵,感觉他有些高高在上了,上了央视,却以敷衍的态度,表演节目,而且,没有带着新作品来,那么,他的新作品哪里去了,是没有创作出来,还是别的地方表演了,上央视,只是捞个资本,好在日后的商演之中赚大钱。小编更倾向于他没有创作出好作品来。
再看德云社,它在老郭的带领下现在风风火火,喜剧人就捧起了岳云鹏、郭麒麟、张云雷等人。相声有新人发掘了诸多实力战将,德云社的孟鹤堂、谢金两组除外,金菲陈曦是嘻哈包袱铺的演员,弓瑞耿麟是山西相声的代表人物,刘骥张瀚文则来自东北。这些人在节目播出之后,名气可以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收益最大的并不是德云社,窦晨光常鹏旭、辛杰姬攀、董蛟申方圆这三对都来自相声新势力。相比一个月之前,这三对演员可以说是一步登天。相声新势力的班主卢鑫玉浩两人的火爆,同样也源自于老郭的综艺笑傲江湖,他们拿到了那一季冠军后,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经过这两年的沉淀,水平更上一层楼。
网友讲,我说主流怎么也赶紧的弄节目,以后相声要发展起来了,也能有话说啊!
再看整个娱乐节目的走势,2009-2014年间先后推出四季《爱情公寓》情景喜剧。2010年,轻喜剧《乡村爱情故事》开播,《人在囧途》上映。2011年,天津卫视推出了喜剧真人秀《笑傲江湖》。2012年,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破十亿大关,激起国产喜剧电影的创作热情。2014年起,原创节目《笑傲江湖》以及金星的脱口秀接棒了东方卫视的“喜剧火炬”。同年,《我为喜剧狂》等喜剧真人秀接连出现。随后两年间,《欢乐喜剧人》《跨界喜剧王》等喜剧节目及其第二季作品如日中天。
2015年,《港囧》票房破16亿。开心麻花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隆重上映。2016年,小成本电影《驴得水》口碑优良。2017年,《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等脱口秀燃爆网络平台。
媒评,从1991年到2018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产喜剧类影视剧与社会现实渐行渐远。曾几何时,一年的“喜剧”有一年的风貌,而如今,欠缺鲜明的时代特性则成为了国产喜剧最大的时代特征。失去了生活源泉与社会根基的作品像一棵棵海草,随风飘摇。“反讽性”是喜剧类影视节目的本质特性,也是其独特魅力,正因为如此,“现实性”和“突破性”也是喜剧节目的自带属性和内在要求。然而,为了营造喜剧性效果,不少喜剧节目不惜牺牲内容,呈现出了低俗化倾向。而在带有竞赛性质的综艺中出现的喜剧演员为了赢得比赛更是不惜将本该“笑中带泪”的喜剧做成了“有泪尽情流”的“悲剧”。为了博观众一笑,喜剧演员不是黑别人,就是黑自己。“吹嘘”自己、“贬低”别人是喜剧编剧制作喜剧笑料的两种主要方式。低俗化、煽情化、攻击性成为喜剧节目的三大“黑点”。姜昆痛批郭德纲的相声是下三滥;交大博士夫妇登《相声有新人》,相声说得尴尬,人品也受到质疑。北大生物学女博士凭脱口秀《娶妻当娶女博士》刷爆网络,赢得了不少点赞的同时却也坐实了“刻板印象”。如今,单一元素已经很难支撑起影视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组合、拼贴、杂糅才是它们实现自我救赎的通用公式。当小品演员、相声节目屡见不鲜,“喜剧”就成为了触手可及的大众文化。退居二线,借小众元素上位,或将是喜剧元素保持辉煌的最佳路径。
相声艺术如何拯救自己,小编认为,它作为喜剧类中的一支,绝不是举行一场相声小品大赛就能解决的了,它需要一批表演队伍,也需要一批创作队伍,只有两者结合,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性,富有生活源泉与社会根基的作品才可以使相声表演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