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即位的第八年,也就是正统八年 ,这一年的最后时光,太皇太后走完了她的人生的全程,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大明朝,献给了国家。从走出闺门,嫁给祖父,在祖父为太子时,与叔祖父为太子之位相争,身为太子的祖父虽屡遭贬斥,招致一些政治风波的袭击,但是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祖父的支持,用她的脉脉温情始终支持着祖父去朝前走。祖父即位后,她又充当很好的后宫顶梁柱,辅佐他从来没有一丝怨言,她宽仁厚德,得到诸多皇子后妃的尊敬,更是在祖父国事不顺时多有劝铮,在朝野中间赢得了广泛声誉,但是她却从来不干预政事;后来父亲即位后,她又尽己所能地帮助他成为一个明达是非的君王,成就了大明朝又一个盛世的佳话。父亲英年早逝,我年纪又小,蒙她亲自侍养,攻读督导,恤寒问疾朝夕未有止歇。八年时间,我从一个懵懂不知世事的孩子,成长成一个有抱负有思想的青年人,我的心中已经有一个庞大的世界在转动。
病榻上的皇祖母显得非常虚弱,她在那天给我交代了重要的事情之后,又让身边的翰林学士备好纸墨,写下来并交给内阁首辅杨士奇当廷宣读,有了这些安排之后,她就有所安心了,又把我的小时候玩伴和表兄弟张其授安排为了禁卫军统领,做完这些之后。她看着我,我把头轻轻地放在她的胳膊跟前,她慈祥地抚摸着我,像小时候一样。断断续续地说道:“吾孙儿当为尧舜。……‘完了以后,就微微地闭上了眼,再之后再也没有醒来,我看着她微微扬起的嘴角,我知道她一定是走得很放心,她是开心的,因为为了这个家,这个国家,她已经尽了最后一点力气了,她可以放心去见祖父和父亲了,也可以和他们见面了。太皇太后在意料之中去世,这本来并没有什么,可是有一刻我却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之中,我才意识到我从此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了。想到这里,我总是有种心绪烦难的情况在那里,我不知道该如何排解,我有好两天不见大臣,太傅几次求见,我也未曾出见,最后直到王振带着他来我才见他。
我见他也是神色疲惫,一个垂垂老矣的老朽,在连日的繁忙政务之中,已经显得筋疲力尽,看到他这样,我有种相顾无言。他对我说:”老臣知道皇上心中的苦痛,但是老臣也知道太皇太后是希望陛下振作起来,做一个有为之君,陛下如果持续这样下去,将不利于新皇帝树立自己的威望,为江山社稷三思计,臣斗胆请皇上出来临朝听政。“
我望着他半晌说了一句话:”太傅的话,朕知道了,王振……“
”在。”“随太傅下去领赏银,另外给太傅备轿回府吧。“
”是,陛下。”“陛下,老臣不要赏赐,只望陛下能听老臣一言,老臣就心满意足了。“
”好,我知道了,你下去随王振去吧。“
”奥,对了,对外宣布一个命令,太傅找礼部主事蔡杏仁并议太后丧葬大礼,另外令京城内外皆悬挂告示,太皇太后大丧期间,不得劳逸喧哗。京城内外文武官吏一律奉告太皇太后灵前,在京官员上朝一律素服。令工部负责开启太皇太后陵寝,着吉日进行国葬。诰命夫人,京中勋戚之家,一律按照礼仪安排祭拜。“
“哎,好的,老臣这就去安排。”
这将是我正式上朝以后,处理的第一件大事,一定要将它办好了,这样才能不负太皇太后的期望。安排完这一切之后,我连续数天守在太皇太后梓宫前,为太皇太后守灵,那些天一直没有安眠的时候,一个伴随着自己十几年的旧光阴一直若隐若现的反复出现,在某一个时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影像不断浮现在脑海之中。
1.1朝仪
太皇太后的梓宫先被停放坤宁宫中,经过小殓(括发,更换容颜,换寿衣)之后,第二日大殓梓宫即被放在仁智殿中,接受诸命妇临哭,仁智殿前放几筵,其上置安神帛,后面有我亲自题写的“大行太皇太后张氏梓宫”字样,在参加太皇太后的丧礼期间,我个人没有一点表情,整日神情沮丧,很难有人能理解我的心情,因为自从父亲走后,日夜陪伴我的人就是她老人家了,白日陪我上朝听政,晚上还要听我说读书心得。嘈杂的人群中,诸多礼仪井然有序的进行着,我看到太后一个人跪在那里也在落泪,母后是太皇太后选的,母亲也是从心底里面敬重她,我过去找到她缓缓扶起她来稍事休息,她才稍稍缓过气来。
这样的丧仪连续举行有四日多,第五日开始进行温重仪式,所有京中寺观一律在这一天举行闻钟仪式,由朝廷排出的侍卫亲赴督导,在同一时间全京城中的京观同时响起了钟声,凡京中寺观均需击钟三万杵,一时间京中沉浸在一片钟鸣之中,整个京中都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的仪式之中,大丧期间,京中内外一律不得杀生,击钟命响寓意“造福冥中”之意,是为太皇太后的祈福仪式,这第一重钟声首先响起于宫内寺庙,由我亲自敲响,而后推广开来,之所以如此的隆重,是因为我想太皇太后在死后可以有一个很好的送别仪式,给她应有的尊贵和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