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铁匠里看到一篇文章,叫《在半径的边缘奔跑》。只看题目,一头雾水。细读之下竟产生了许多的共鸣。
作者写的是六七十年代的那一代高材生。好不容易从犄角旮旯黄尘满天的农村跳出了农门,见识了县城光鲜的生活,怀揣梦想,想在城里闯下一番天地。结果是因为当时国家的包分配政策,哪儿来回哪儿去的原则,发配回了那犄角旮旯的农村当了老师。
少年苦闷,理想却是单薄。苦苦寻求的梦想,被拉回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半圆。作为同一时代的人,我是理解作者的那种苦恼的。那时能跳出贫苦农村到城市生活的梦想,是许多农家孩子的目标。煤油灯下,挑灯夜读,不需父母催促,不需老师苦口劝说,只为逃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生活。
然而现在,国家已完全的放开了户籍制度。大学自主招生,自谋职业。只要你有能为,上天入地,国内国外,任何的地方任何的职业都可由你自由选择。
于是,分数成了大家趋之若鹜的追求,举全家之为孩子创造最好的读书环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当下的至理名言。
一出生要喝最好的牛奶,要上最好的幼儿园。四五岁的孩子,钢琴、奥数、舞蹈…排的满满的。缩紧腰袋贷款早早的为孩子买下了学区房,一家人挤在破旧的小房子里,美曰:陪读。
现在的孩子是没有空闲时间的。放学后兴趣班,礼拜天兴趣班,放假了还是兴趣班。大人们是希望十八般武艺孩子能够样样学精,成为以后就业时的一种能力。
每年的高考成绩出来总是令人咋舌。接近完美的高考成绩总是在这省那省间传递,成为了家长孩子为之奋斗的目标。
因为社会需要这些能力,喜欢这种宣扬。孩子的头被死死的卡在这戒尺之下,面对厚重的书本容不得半息喘息…
如果说从前的孩子因为体制而受的诸多的限制,不能充分的施展自己的抱负。却不必为将来的就业所担忧。那么现在的孩子呢?!为了具备能让自已充分施展拳脚的才能,能谋求到一份称心如意的职业,却早早的被压制,被禁锢。
两种体制,两种生活。何为幸,何为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