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之路
1946年深秋,鄂豫桐柏山的南麓,破败的村庄一片灰暗的气息,一个荒无人迹的山路上,一对年轻的夫妻正在踯躅前行。青年担着一个扁担,两头的箩筐里各放着一个男孩,大的六岁,小的三岁。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三岁的男孩在框里睡着了,六岁的男孩扒着篮筐往外看,一面饿的咬自己的衣角,眼泪直流。小妇人也就26.7岁,略有姿色。蓬头垢面,怀里抱着一个八个月的女婴,紧跟在篮筐的后面,踉踉仓仓的前行。暮色苍茫,前方已经看不清路了。
路边一个倒塌了半边的石头驿站,他们一家人停了下来,又累又饿,实在挪不动一步路,他们这一家人究竟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呢?
这个年轻人姓李,是我的爷爷,他祖上是甘肃陇南李唐的王孙,因为甘露之变,宫廷倒戈相向,因此携老拖幼自洛阳南下来到中原一带,在桐柏山一带,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开始停兵息战,过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王孙尽管落魄至此,但血液里的贵族气质仍然不灭。我也无从考究我的祖上世世代代是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故事,那些都如同被熄灭了火把下的隧洞中的壁画,年代久远失去了光彩。我现在能够追溯的,就是这一年的深秋的某一个傍晚,一带逶迤的山路上一角破败的驿站中,这一对年轻夫妻和他们嗷嗷待哺的三个孩子,镜头拉进一些,我们可以看得见这个年轻人脸上的愁容满面,因为连年欠收,战争和饥荒已经摧毁了他的家园,他听说翻过这座山的另一面,有他同宗同族的亲戚,家境还算殷实,他准备携妻挈子前去投奔,自己家颗粒全无,房倒屋塌,眼看冬天即将到来,早做打算才能保命。于是他和妻子商量之后就踏上了冒险之途,殊不知更大的灾难正在路上埋伏已久。
只见这个年轻人把箩筐放在地上,因为颠簸,三岁的小男孩从箩筐中翻滚了出来,受到惊吓嚎啕大哭起来,年轻妇人赶快把怀里的睡熟的女婴交给丈夫,然后抱起两岁多的小儿子开始安抚,自己那一点干瘪的奶水还不够小婴儿吃,现在为了哄儿子也只能让他也嚼两口。男子从肩上的褡裢里颤颤抖抖取出一些干粮,交给自己的妻子,妻子就用嘴嚼碎了再喂给小儿子,六岁的大儿子已经懂事了,看着弟弟妹妹都不再哭闹,他才眼巴巴的从母亲手里分了一点干粮慢慢咀嚼。经过这一番折腾,夫妻俩都精疲力尽,刚刚靠在断壁残垣上稍微休整片刻,商量了几句话,阴沉沉的乌云就开始四面围拢聚合,很快把山谷罩了个严严实实,寒风凛冽,天空开始飘起了雨丝。而且越来越大,大人们开始缩头缩脚,而怀里的孩子也开始瑟瑟发抖。凄风苦雨,饥寒交迫,这就是那个灰暗的时代里,穷苦百姓所能体会到的切身体会。我无从知晓他们在那样一个环境下究竟坚持了多久,道路泥泞,他们在泥水中摸爬滚打,挣扎着往想翻过这座山,翻过去,他们就能来到河南的桐柏地界,就能找到远房亲戚投靠,有个落脚之地得以安身。然而,幸运之神终究还是没有眷顾他们妻儿,等到这个男人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他身上只剩下一付扁担,牵着大儿子的手,怀里抱着两岁多的小男孩。而他年轻的妻子因为疟疾和肺炎,永远埋在了那座山脚下,和妻子一起埋入黄土的是他八个月的女儿。因为妻子病死之后,女婴没有奶吃,也活活饿死了。他找了一个洼地,埋葬了妻女,用乱石搭了一个记号,旁边一棵紫荆树只有拳头粗细,他用石片刻了妻子的闺名作为墓碑。篮筐已经掉了底儿,再也没办法担起来走路,他就一手拖着一个孩子,回头望了一眼这个地方,记住了这个地方叫老君坡。咬牙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