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我陪3岁多的儿子,在王府井手工乐园做模型。
突然,耳边传来尖锐的声音,“说了不是这样拼的,你这样拼,拼成了四不像,都不是恐龙了。妈妈一步一步告诉你,就是不让你拼错,你总是不听,你把恐龙的爪子,拼哪里去了?”
我看到一个打扮入时的妈妈,正大声指责着儿子,儿子坐在椅子上,手里紧紧抓着模型,听到妈妈的指责后,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妈妈也许意识到自己的态度,蹲下来安慰了几句,儿子很快喜笑颜开,重新开始拼模型。
这一次,我以为妈妈会放手,让孩子自由发挥。
谁知妈妈还是紧紧盯着孩子,整个手工乐园里,都是妈妈一个人的声音,“宝宝,你看你这里又拼错了,你要听妈妈的话,妈妈说的都是对的,你自己想的,都是错的。”
小男孩想说点什么,却只是撇撇嘴,然后点点头,最后按照妈妈说的,继续动手拼模型。
整个下午,小男孩全程在妈妈不断纠错中度过。不知道他玩得累不累,作为旁观者的我,看着都好累。
却也更让我胆战心惊。
一个丝毫不允许孩子,犯错的妈妈,一个对犯错零容忍的家庭。
一个唯唯诺诺,不敢真实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
妈妈以为引导孩子走对的路,是在帮助孩子成长,她不知道,孩子就像是破茧而出的蝴蝶一样,人为的外力帮助,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天性。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就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起来的。而妈妈,却剥夺了孩子,自主体验这个世界的机会。
2
小轩最近成为妈妈群的当红人物。
6岁的小轩在妈妈的指导下,可以做出一大桌子菜。就连剁椒鱼头、啤酒鸭,这种大菜,都可以做得色香味俱全。
看着小轩妈妈,在朋友圈每天发儿子做菜视频,我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问小轩妈妈,是怎么把儿子培养成小厨神的。
在我眼中,厨房是儿子的禁地。热水、刀、飞溅的热油,这一切都让我把儿子屏蔽在厨房门外。
偶尔儿子好奇,想陪我一起做饭,我都以厨房太危险,拒绝儿子的要求。看着儿子在厨房门口期待的眼神,比起他的好奇,我更在意他的安全。
小轩妈妈却说,越是约束孩子,越不让孩子靠近,其实孩子越好奇。从小轩4岁起,我就让他帮我打下手,先是择菜、洗菜、洗生姜,干这种小活。
他最开始总是帮倒忙,耗费比较长的时间,明明我一分钟就可以剥完的蒜,在他手中5分钟都不知道会啥样。
这就要求妈妈,得耐心地陪着儿子,不要催促,并在旁边慢慢指导。
5岁左右,我和他一起准备食材,实操做菜的具体过程。
偶尔,他会被热油溅到,又或者被刀割到手,妈妈这时一定要淡定,并从容地安慰儿子。
成品好不容易做出来,有时盐放多了,菜煮烂了,每次不管小轩做成啥样,我都会鼓励他,小轩做菜的过程,就是从不断试错中,有了今天的厨艺。
其实,没有捷径也没有窍门,一个耐心陪伴而不过分管制的妈妈,用从容地态度面对孩子试错的过程,我们知道,结果会一次比一次好。而6岁的小轩,动手能力极强,性格也特别阳光、活泼。
沈奕斐曾说:孩子的成长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断去试错,才会知道前进。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吃了苦头,才会想着去改变,而这就是成长。
无独有偶,英国家庭教育中提倡的试错教育,就与小轩妈妈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一致认为,孩子在实际学习动手中,家长只需在旁边,时时监督,不但可以保护孩子,还能纠正错误,并做出正确的示范。
真正爱孩子,要让他经历失败,因为失败才会孕育成功,这样孩子也会知道规避风险,长大成熟。在试错教育中培养出的孩子,更自信和从容。
3
前段时间,在《@所有人》节目中,陶虹分享了自己和女儿的故事。
有一次在临出门前,女儿把一杯牛奶,不小心摔在地上。陶虹冲上去就说:“你怎么回事?”
然后她回过头,看了一眼,发现女儿突然一哆嗦,没有哭的她,呆看着妈妈。陶虹在女儿的眼中,看到了恐惧。
她瞬间觉得自己做错了,真的是做错了。陶虹哽咽着说:“如果妈妈都不能包容孩子犯错,那这个世界上,谁会包容孩子。”
第二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陶虹做出了和第一次,截然不同的反应。
她走过去抱住女儿,并安慰到:“害怕了吧,没事没事。”
她不希望在女儿的印象中,留下的,是妈妈不允许我犯错的记忆。
普通家长不允许孩子犯错,在他们意识中,犯错就意味着事情做错了,失败了,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
而聪明的家长,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并在孩子犯错后,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因为聪明的家长知道,在孩子不断试错中,孩子已经在茁壮成长。
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和列托曾说:人类是以不断犯错的方式,来适应世界的,不允许孩子试错,意味着在谋杀孩子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