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二、釋念住(分二科) 申一、問【問:念住何義?】 這是第二科解「釋念住」。前邊解釋這個「四念住」,現在解釋這個「念住」兩個字,分二科,第一科是「問」。「念住」是什麼道理?下邊第二科是回「答」分二科,第一科是「標」。申二、答(分二科) 酉一、標【答:若於此住念。若由此住念皆名念住。】 「答:若於此住念。若由此住念皆名念住」。就由這兩個道理,立名為「念住」的。這是「標」。下邊解釋,解釋分二科,先解釋「於此住念」。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於此住念【於此住念者。謂所緣念住。】 「於此住念」這個此是指什麼說的?就是「所緣的念住」。《披尋記》九六六頁:《謂所緣念住者:謂緣身受心法為境應知。》 「謂所緣念住者:謂緣身受心法為境應知」。就是這個修行人修四念住的時候,是依身受心法做所緣境的,那麼這就叫做「所緣的念住」。這是依此義安立名為「念住」的。「住」這個字,實在來說就是「定」的意思,在定裡邊「念」定裡邊念。念字下邊文解釋得很詳細,實在裡邊還是要有智慧的。現在是說偏重於「所緣」這一方面來說,名之為「念住」。戌二、由此住念(分三科) 亥一、第一義【由此住念者。謂若慧若念攝持於定,是自性念住。所餘相應諸心心法,是相雜念住。】 「由此住念者」下邊第二科解釋這個「由此念住」什麼意思?分三科,第一科是第一義,第一種解釋。 「由此住念者:謂若慧若念攝持於定,是自性念住」。這個「由此住念」這句話,就是「謂若慧若念攝持於定」就這三個字。就是要有智慧和念力,這兩個法都攝持在禪定裡邊,在禪定裡邊有念、有慧,這就是「自性念住」,也就是四念住一個主要的體性,就是這樣子。在禪定裡邊用這個念心所,把所修的法門顯現在心裡邊,那叫做「念」。顯現以後再用智慧去觀察,「破除顛倒」那就叫做智慧。這樣說就是慧、念加上定。雖然也有其它的種種的事情,但是依此三法為它主要的體性,是「自性念住」。就是四念住裡邊主要就是這三個法,是不同於其它的法門的。 「所餘相應諸心心法,是相雜念住」。舊的翻譯叫做「共念住」,這裡是新的翻譯,叫做「相雜念住」。就是在慧和念和定之外,還有其它的事情。其它的事情就是還有諸心、心法,有觸、作意、受、想、思、欲勝、念、定慧,無貪、無瞋、無痴這些心法,和慧、念、定相應的。這樣說起來叫做「相雜念住」。就是不只慧和念,還有其它的心、心所法和它共同的合作來修成聖道的,這就叫做「相雜念住」。亥二、第二義(分二科) 天一、出體性【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無漏道皆名念住。】 這前邊是「第一義」。現在是「第二義」,第二個道理來解釋這個四念住,分二科,第一科是「出體性」,第二科是「辨種類」。 「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又由於這個慧念和定還有諸行心所,共同的在身受心法的所緣境上,用功修行的強大的力量,那是「增」上。由這個強大的力量所生出來的,「善有漏道」和「無漏道,皆名念住」。這樣說呢,就是由善有漏道、無漏道就是果了。前面是在因上說的,這裡邊是包括了果所成就的,總名為「念住」。這個善有漏道,有漏法裡邊有惡法在內,這個惡法現在除掉。這個善有漏,就是你從資糧位到加行位的時候,在加行位的時候煖頂忍世第一,這樣子用功修行的時候,雖然是也有很好的成就,但是還沒有完全地消滅煩惱。煩惱還沒有完全消除,所以還是「有漏」,還是有煩惱的。若是到進一步到見道位、修道位,到無學道的時候,那就逐漸地滅除了一切的煩惱。完全是清淨的身口意,清淨的色受想行識,清淨的眼耳鼻舌身意,那就是「無漏道」。這樣說就是由因而至果了,皆名為「念住」了。(2018.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