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做个选择题:
A:抛硬币,正面获得100元,反面则什么都没有
B:直接拿走20元
第一种选择有50%的可能会获得100元,同时也面临着同样的可能性一无所获;而第二种选择则可以直接拿走20元,想象一下你会怎么选?
有人选择赌一把,而另些人则选择拿20元,落袋为安。而面对同样的选择,做出不同的决策的驱动力是什么?下面我们来作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主观风险偏好
每个人对风险的偏好各不相同,有些人天生具有冒险精神,更愿意拥抱未知和挑战;而另外一些人则更加保守和稳健。前者的注意力会放在50%的100块钱收益的可能性上;后者则更担心50%的一无所获的风险。
因为关注点不同,对选择结果预判就会有所区别,进而做出相应的选择。
二、需求不同
我们在做任何选择时都会受当下状况的影响:
在饥肠辘辘,急需果腹的情况下,直接选择拿走20块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但当20块钱无法解决你当下困境,则更可能选择去搏100块钱,因为拿走20块钱和一无所获对当下的处境的改善来说,无明显区别。
需求创造欲望,欲望决定选择。
三、边际价值的递减
一样的包子,吃第一个和第五个给你带来的幸福感是不一样的,但包子本身的客观价值并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是我们的主观感受。
如果其中一项选择项我们已经拥有,那它的边际价值就已经开始递减,也就是降低了吸引力。那么放弃它去追逐更大的利益的可能性会不断增加。
题目中只是把选项替换成了金钱,但并无明显区别。
四、参照标准
一件事或物的价值并非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客观价值。
比如:听完一段嘈杂的音频,或在安静氛围下听一首轻声弹奏的钢琴曲,在这两种情况下,再去听一段同样分贝的音乐时。主观感受到的音乐的声音大小会完全不同的。
网上曾经看到一个问题:周围人工资都拿9000元,你拿8000元;周围人都拿6000元,你拿7000元,你觉得哪一种情况下你会感到更加的幸福?
价值的主观感受大小有时是比较的结果,20元钱的价值是由我们已有的财富基数决定的。如果已有20块钱,那选择B,财富总量直接翻倍,这已经完全能带来情感上的满足感了,自然选择去冒险的可能性就不会太高;反之如果财富的基数是100元,那20元只相当于其财富的五分之一,吸引力自然也会同比降低,那么放手一搏的去追求财富翻倍的可能性就会提高。
虽是一个简单的假设问题,却具有很高的普适意义。
我们大脑的理性较为懒惰,不愿轻易的深入思考。而基于感性层面的判断则时常会出错!
加之每一项选择又都是诸多复杂因素组合的结果,且其中一些因素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如果任由直觉主导我们的决策,就很容易陷入十分被动甚至危险的局面。
为了更好的培养自己的理性决策能力,需要深刻洞察左右我们选择的各个因素,并培养理性分析、独立思考的习惯,充分权衡,从而作出价值最大化的选择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