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外婆说,我很小的时候,三天两头生病,是社区医院的常客。还说每次我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医生都会喊着以后也要当医生。
后来上了学,常听大人讲北大清华,那是满脸稚气的我对大学的定义尚不清晰,以为一个学生的最终归宿自然是大学,更加天真地认为北大清华理应是我的囊中之物。
初中期间,恰逢选秀节目的热潮。快男快女、中国好声音等一系列的选秀节目吸引了一大波少男少女为之疯狂。80%的少男少女的梦想都与一夜成名、唱歌演戏挂上钩。而我也曾幻想自己站在偌大的舞台上深情演唱,台下是无数为我着迷的歌迷。
再后来,“北漂”成了电视剧的常用素材。那段日子北京成了众多80、90后梦寐以求的施展抱负之地。仿佛只有北京这个城市才配得上梦想二字。而我也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了北京,以为自己定能在北京有一番作为。
每一个阶段,我的梦想都在变化,变得越来越遥远,越来越不切实际......
上了高中以后,我开始变得现实,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年少轻狂:
发现因为讨厌物理而选了文科的我,早已没有了做医生的资格;发现就算我考了班级第一,也只有可能冲下南大,就算考了全校第一,北大仍然太遥远。而且性格有些内向的我甚至连上课发言都会紧张脸红,况且也并没有唱歌演戏的天赋;更加意识到也许爸妈倾尽所有,也只能在北京四五环给我买个厕所大小的单间。
我否决了之前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却发现自己活得如此平庸。常常因为羡慕别人,而立志要做什么。可现实是我连一个像样的梦想都讲不出,亦或是不敢讲。害怕别人的否定,对自己的能力同样没有多少信心。
我渴望出人头地,渴望事业有成,却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也是一片茫然。
仿佛成绩、排名成了我唯一的目标。
每当有家人问我将来想考什么大学,想选什么专业,或者想从事什么工作时,我都无言以对。这种场合,我很厌恶。又或者说,我很害怕。因为我真的不会回答。我常常想,一个人只要做好现在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考虑遥远的未来,为什么一定要定下一个所谓的梦想来给自己催眠?
但是后来我渐渐懂了,这些都是我为自己的懦弱胆怯找的借口。
梦想不一定会实现,但一个有梦想的人,不管成不成功,至少不会迷茫。也许会有短暂的失意,但对梦想的坚持足以支撑你走过一个又一个坎。
我记得,高一有次班队课的主题是梦想,全班分组派代表讲述自己的的梦想。所有组派出的代表都只含糊不清地讲了诸如要考上好大学之类的话语。唯有一个女生站起来底气十足地说出:“我的短期目标是年级前10,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长期目标是想成为外交官。我知道现在我离我的梦想还很远,但是我会努力的”她讲完之后,全班都安静了,然后为她鼓掌。事实证明,这个有明确梦想,并且敢于说出来的女孩考入了心仪的大学,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我还记得,距离高考一百天的时候,班主任让大家主动讲出自己心仪的大学,只有两个男生站了起来,底气不足地说出了南大、浙大。而当匿名投票时,却有逾30人填了南京大学,包括我。
长大后的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我们变得现实,变得理智,却也渐渐失去了做梦的勇气,也丧失了年少时想上北大清华的那份自信......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凯鲁亚克
上述的这句名言,许多人对它的理解都不同。我却想把它理解为:
永远不要忘了年少时的那份热情、那份勇气。
年少时,你可以大言不惭地和爸妈讲:我要上北大清华,为什么现在连自己心仪的大学都只敢藏在心里?年少时,你敢做各种各样的梦,给自己的未来定下无数可能,为什么现在只敢按部就班地听父母老师的话?年少时,你对万事万物都有着憧憬和无限热情,为什么现在竟说不出一个确切的梦想?
回想以前,千万别再嘲笑自己当年的年少轻狂,因为那时的你说不定比现在更有勇气去做梦,更有热情去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