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讲一个故事。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在尼克松访华之前采访了一些普通民众,让他们对尼克松之行的结果做些预测,诸如,中美建交的可能性大不大?尼克松能够见到毛泽东吗?
众所周知,后来这次尼克松访华获得了成功。事后,心理学家再次访问同一批受访民众时,要他们回忆当初他们的预估态度,大多数受访者都回忆当初自己对此次访问结果非常乐观,其中有不少是在第一次访问中其实并不是这么认为的人。
也就是说,当初即使有的受访者原本不认为尼克松能见到毛泽东,但事后报纸电视上全是尼克松和毛泽东两人见面的报道时,受访者却口口声声说,“记得”自己当初就判断两人见面机会很大。
这不是简单的“事后诸葛亮”,而是一种叫做“潜入性决定论”的现象。它的效果就是,期待之外的事情会变成期待之中的事情。换句话,一件事在事过境迁后,要是有人回想起来,已经发生的事“一定”会发生,而且这种感觉会随着事情的发生而放大,人们的吃惊程度会随之减少。
回想一下,身边是不是有人会矢口否认自己之前对某事的错误预测判断,仿佛“失忆”了一样。这就是我们的大脑跟我们开得一个玩笑。
02
更好玩的还在后面,继续心理学家的实验。
8名不同职业背景的正常人被送入精神病医院“就医”,假病人在就医期间言行举止一切表现正常,并利用每一个机会告诉医院里的人自己没有任何症状。最后,这8人平均住院19天,其中1人住了2个月才出院,并且医院里并没有人能识破这场“实验”。
“就医”期间,这8个人一共收到了2000多颗药(但愿他们没有吃),病历被写得煞有介事,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治疗和咨询。也就是说,当正常的人(信号)埋藏在一堆病人(噪音)里的话,即便是专业人士也是很难区别的。
这个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一是,在精神病院不要试图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这是很有可能是徒劳的;
二是,不要随随便便做这种实验,你很有可能进去就出不来了。
03
真正的高潮来了,“变态”的实验还在继续.
这次心理学家告知医院自己正在做上述的研究,未来还会送一些假病人做实验。
三个月后,该院收了193名病人,其中41人被诊断为正常。
但这次医院又错了,事实上,一个假病人都没有被送来!
在这个系列实验里,医生先是忽略“病人”心智正常的诊断,但当知道可能有人乔装病人后,又开始觉得所有病人大概都有正常的可能;这是一种改变,但未必是进步。
为了解决“过度诊断”的问题,该精神病院制造出另一类“轻度诊断”的问题。这也是“潜入性决定论”导致的后果,而且比较严重:我们对过去认为的问题的过往矫正,以致为未来制造出新问题。
04
为了避免“潜入性决定论”,我们必须非常公正、客观、理性和独立的看待一些事件与问题,排除各种其他干扰因素。当然,这并不容易做到。
最后,来吧,做个预测,你觉得谁会在接下来美国大选中获胜?
希拉里,还是特朗普?
在评论区留言,白屏黑字,保证不担心“潜入性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