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前天看到“时间颗粒度”这个新名词,对它非常感兴趣。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半天,比如退休老人;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 15 分钟,比如王健林;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 5 分钟,比如比尔·盖茨。
昨晚只是具体设定了起床后半小时的时间切割:穿衣服3分钟,上厕所3分钟,洗漱+抹护肤品10分钟,之后3分钟身体活动结束,再开始25分钟晨间学习。
今天五点闹钟响起,在床上调整一会儿,5:10′准时起床,脑袋里是在有意加快速度的,出乎意料的是,还没开始身体活动,就已经5:29′。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一点也没错,刹那间对时间心生敬畏,它是不会等着谁的。预估的数值和实际相差3分钟,在我的时间颗粒度里面还是接受的,换做王健林,当时央视主持人和摄制组迟到三分钟,他已经绝尘而去了。
接下来开始活动身体,随后启动番茄钟,开始25分钟的学习时间,结束后准备早餐,对接下来的时间进行了记录:煮好面条的时间是20分钟(如果用现有的热水下锅,同时再烧一壶水时间还会缩短),吃早餐用时7分钟;刷牙用时01:30″;穿外套,换鞋子,抹护手霜口红用时3分钟,从家到幼儿园步行正常速度4分钟。
难怪之前总觉得时间是按星期的速度过的,因为悄悄溜走了太多的时间,自己也无意把握,没有把时间真正利用起来,所以才会觉得一周一周过的太快吧…
如何管理时间颗粒度(以下内容摘自刘润公众号文章)
第一、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理解,是尊重的前提。
用时间颗粒度为1小时的人的心态,去评价一个时间颗粒度为15分钟的人的行为方式,很容易会说:至于吗?耍什么大牌啊?
时间颗粒度为1天的人,喜欢说:你到北京了啊?那怎么不顺便绕到天津来看我一下啊…
时间颗粒度为半天的人,喜欢说:你下午在办公室吗?我过来找你聊聊天。
时间颗粒度为1小时的人,喜欢说:路上堵疯了,我还有一会儿就到,你等我一下啊。
时间颗粒度为半小时的人,喜欢说:这事微信里说不清楚,我给你打电话吧。
这些话都没错。
但是如果别人不去天津看你,拒绝你的临时到访,不谅解你的迟到,或者不接你电话,你要理解,那只是因为他的“时间颗粒度”和你不同。
第二、提升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检查一下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怎么检查?
看看你约人开会,一般约多长时间。
一约就是半天的会?那你颗粒度是半天。你的会都是以小时为单位?那你颗粒度是1小时。
如果你的时间颗粒度是2小时,也不用自责。
你的时间颗粒度,会随着你越来越成功,时间越来越值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细。
这会自然而然,不用强求。
但是,当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更具职业素养的商业人士,会懂得至少以30分钟为单位安排时间,以1分钟为单位信守时间。
这就是职业化。
第三、善用日历管理“时间颗粒度”。
现在的电脑、手机都自带日历工具。
建议学习把所有行程安排,都必须放入日历,而不是大脑中,然后利用工具,逐渐管理越来越细的时间颗粒度。
比我们成功百倍的人,还比我们努力百倍,这真是件细思极恐的事情~提高效率,从掌控自己的时间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