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受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1),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2),吾其被发左衽矣(3)。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4),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5)!”
[今译]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没有以死殉忠,又来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在左边开衣襟的人了。管仲哪能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沟里上吊自杀,还没有人知道呢?”
[注释] (1)一匡天下:使天下的一切得到匡正。 (2)微:没有。一般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前面。(3)被发左衽:当时夷狄等少数民族的风俗、打扮。被:同“披”。衽(rèn):衣襟。此代指文化落后。 (4)匹夫匹妇:指普通平庸男女。谅: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信小节。 (5)自经:自缢,上吊自杀。沟渎(dú):古时,田间水道称沟,邑间水道称渎。这里指小山沟。
导读:公子纠与齐桓公二人都是齐襄公的弟弟。襄公无道,政局混乱,他二人怕受连累,齐桓公由鲍叔牙事奉逃亡莒国,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事奉逃亡鲁国。齐襄公被杀后,在鲁庄公发兵护送公子纠要回齐国即位的时候,齐桓公用计抢先回到齐国,立为君。接着兴兵伐鲁,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
“仁”,难道是空洞的道德信条吗?不是。“仁”也不能是消极的“临难一死报君王”。“仁”应该体现在事功上,那些做出大事业,为国为民带来福祉,消除灾难的人,才是真正的“仁”。
首先说齐桓公,他杀死弟弟继承皇位看起来确实有些残忍,可是古代就是这样的规律啊,我们要看后来他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在齐桓公的治理下齐国确实强盛起来,百姓过上了好日子,那我们想想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是不是篡位,他的弟弟赵光义是不是篡位,这些人后来都把国家治理的很好,如果把这些皇帝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看, 他们都是出色的统治者,他们都是大仁大义。
再来说管仲,他侍奉公子纠是尽心竭力,侍奉齐桓公也是鞠躬尽瘁,他是把自己的工作出色的完成了,难道领导换了下属也要跟着辞职吗完全没有道理啊,对于管仲而言他心中的仁德是要给天下苍生谋来福祉,能够侍奉齐桓公这样的明君再好不过了。
联想到现在这不就是道德绑架吗?尤其在职场,在家庭,甚至在酒桌上,有的人很会利用这样的场合炫耀自己绑架别人,吃亏大家一起吃,奉献大家一起来,不来你就没人性,享福的时候自己偷偷的享受就好了,这样的小人是大有人在,面对道德绑架,只要我们做真实的自己就好了,这个世界上最没用的就是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