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一本新书啦,这本书叫《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也有英文版的。我已经阅读了第一章内容。读的感觉就是:这么神奇啊,真的是可以重塑对科学创新的看法和格局。怎么说呢,通俗易懂,娓娓道来,本质剖析,脉络清晰,最让我惊奇的是什么呢?它可以把在我们平常看来完全联系不到一块儿去的事物联系到一块,有理有据,说得很有道理,读完会感慨“还有这么一回事啊,还可以这样想啊”。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蜂鸟效应(一个领域内的一项创新或一连串创新,最终会引发表面看起来似乎完全属于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领域内的变革)。我们来看看是哪6项创新吧!
第一个要说的是玻璃,大声说三遍:玻璃,玻璃,玻璃。一块小小的玻璃竟然能够改变世界,真的吗?那我来说一说吧。大约啊,2600万年前,利比亚沙漠出现了某种物质,就是二氧化硅。它冷却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的物质,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状态,覆盖在利比亚沙漠上,闪闪发光,就是我们所说的玻璃。但是,这些玻璃一直在沙漠躺着,无人问津。大约几千年以前,有人穿过沙漠,被玻璃绊倒,才发现了玻璃。它流通于早期文明的各种市场和社会网络中。有用做玻璃器皿盛酒,又有做窗玻璃的,还有考古学家发现的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陵墓里的圣甲虫也是玻璃做的。但那时候的玻璃还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那什么时候变得呢?
直到君士坦丁堡沦陷,引发了上千起移民事件。这其中一小群来自土耳其的玻璃制造商西渡地中海,到威尼斯定居下来。他们在威尼斯开启了如火如荼的玻璃事业,向全世界兜售玻璃,利润丰厚。但是啊,玻璃制作也有风险,因为二氧化硅的熔点很高,要求熔炉的温度超过1000度,很容易引发火灾,当时的威尼斯城还是木质的。所以市政府就把玻璃制造商们转移到了一个穆拉诺的小岛上。因而穆拉诺岛到形成新的创新中心,它出产华美花瓶和精致玻璃器皿,成了远近闻名的“玻璃岛”。玻璃制造商安杰洛·巴洛维亚通过反复试验,改进工艺,发现了水晶玻璃,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玻璃的起源。
在12和13世纪的修道院里,修道士们用弧形玻璃来辅助阅读,放大拉丁语经文。这个时候意大利北部的玻璃制造商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幅眼镜,改变了人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修道士需要研读经书,可普罗大众们目不识丁,没有机会辨认文字,也不清楚自己是否患有老视。在这时,眼镜则是十分昂贵的东西,
很快呢,到了15世纪40年代,这一现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机,使得书籍知识大范围传播,识字率显著提高,人们对眼镜的需求不断增加。古腾堡的发明问世一百年内,整个欧洲成千上万的眼镜制造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普通百姓也能佩戴眼镜了。涨势迅猛的眼镜市场又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技能,会是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摘录于《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的一点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