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安 李吉安工作室
染着黄颜色头发的赵某开始解释:“比如说,我们大家一起投资一家品牌连锁公司,做为在中国的总代理或总经销商,然后再把股权分散出去,分几种级别,最后形成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谁分销出去的多,谁就在上边,将来得到的分红也就越多。”
在场的那些不常回来的,或者刚刚回国不久的人似乎没听明白。
国内工作的校友却不屑一顾,有人说道:“这些做法在东北和广西那边比较多,类似于传销,要是不用投钱,倒是可以考虑。”
赵某争辩道:“这件事情由我们这些知根知底的同学做主导,把控好方向,和众筹差不多,也不会损害别人的利益。”
又有校友接过话题:“众筹就是集资,监管部门不会轻易发许可,就像买彩票一样,私人不能搞,搞就是赌博,而且没实力怎么做?有实力又有前景的项目也就不用搞什么集资了。”
余某看着大家都持怀疑态度,便指着赵某向众人夸赞道:“他可不是一般的实力,人家夫妻俩的车子是都限量版保时捷,型号不同,一人一辆,还住着私家大别墅,做这个主要是让各位同学都有发财的机会。”
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摇头,表示目前不考虑投资,特别是在国内,如果没有切实把握,哪怕是在家待着都比投资好,至少可以安心睡觉。至于钱的问题,挣工资最好在国外,国内的造富时机虽然没有完全过去,但集资这类事情没有人愿意参与。
余赵二人见众人没兴趣,便把话题扯到别处,无外乎在澳洲的那些发财经历,二人互相吹捧,余说赵曾经担任某大行的支行长,年薪数十万还是澳币;赵说余某在著名矿产企业做市场运营。
介绍这二人进校友会的是外企员工姜同学,此时他觉得脸上发烫,因为他知道底细。
余某出国前在某酒厂做销售,其姑父是那家酒厂的总经理,靠着这层关系,挣到了出国所需费用。
那个赵某家里就是普通人家,父母本来只有一套房,为了能让其出国,卖掉了其外祖父的房子,把二老接到自己家来住。
赵某出国后一直没正经学习,也没怎么打工,每年的开销几乎全部依靠父母的那点儿工资和家里这些年的积蓄,直到前年在银行做零工时认识了那里的经理,告诉对方自己的父母在北京是私企高管,本人又一直想做房地产,苦于不懂银行的对接程序,这才到银行做试探性打工。没想到那位祖籍广东的女行长居然相信了,一来二去还成了恋人,这位赵校友倒也不含糊,短短一年多时间倒腾出去三套房子,挣了人生第一桶金,反正都是华人圈的买卖,一些人出国就是想买房子定居,又有这位女行长在后面做后盾,一般人一看这架势也容易相信,很快就能成交。前些日子二人还领了结婚证,据说是因为女方怀孕,这才一起回国探望双方的父母。虽然现实令女行长大失所望,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而且赵某一日三餐地伺候也只能无语。至于那车也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其中一辆还是二手,所谓大别墅不过是郊区的一座普通独院,还是贷款……
姜同学之所以对赵某了解的那么详细,一来二人是街坊,还有就是他曾经去过澳洲旅行,住在赵某家。
后来,姜同学在私下问赵某为什么敢说大话?对方回答说:“目的达到就没人质疑了,达不到目的,也就没有再次相见的意义。”此话一出,直把这位老街坊加校友惊得目瞪口呆。
赵某见财路不通,又悄悄地对余某说:“不如待会儿把那个张琪和李竹青带走,省得上夜店找了。”
余某说:“李竹青还有可能,那个张琪想都别想,我看她的表情都犯怵,要不你去试试?”
赵某也不敢去碰张琪,却走到李竹青的椅子后边,道:“刚在喝交杯酒时真投入,看得我都眼馋,咱们随意碰一下杯,谁让我不是新郎官呢。”
李竹青勉强从椅子上站起来,与赵某干杯,却只是轻轻抿了一口。
赵某掏出手机说:“美女学妹,留个联系方式。”
李竹青打开手机,让他扫了二维码,转身回到餐桌前坐下。
酒过三巡,饭也吃得差不多,余某和赵某见与众人沟通不畅,借故先行告辞。
没等几分钟,李竹青就收到赵某的信息,说是想请她去三里屯酒吧继续喝酒。
李竹青把信息让张琪看了,张琪却故意说:“你自己决定。”
“要是换个人还差不多,都是校友,可我对那人没感觉。”李竹青低声嘀咕着。
张琪忽然把脸一绷,道:“亏你说的出,这都是同学,可不能乱来,你好好看看其他同学,特别是今天新来的林岩。”
李竹青被张琪这样一讲,羞得脸红,她端起酒杯,道:“姐姐说的是,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