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甄嬛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你或许会罗列很多,比如“我这一生的情爱与时光究竟是错付了!”、“朕今天去碎玉轩”、“你尝试过从天黑等到天亮的滋味吗?”等等,但还有一句话你可能一时遗忘,但说出来绝对有一种“哦,原来是这句啊”的感觉,那就是:“你以为臣妾不想吗,可是臣妾做不到啊!”。一句“臣妾做不到啊”,引发多少人的欢乐。
其实据资料可查,明清时期的语言并非正统的古语,已然接近现代的普通话了。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古语应该是满嘴的“之乎者也”,说话非常简洁,可谓是一个字必须用多个字才能解释。那么古人说话为什么如此简洁呢?
原因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书写困难,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用最少的字词表达最多的内容,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的“压缩”格式。当纸张发明以后,这种极其简约的记事习惯就被统治者用于来往公文,被读书人用于写文章了。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如此追崇简洁的语言,他们不觉得无趣吗?古人说现代语又是什么样呢?
这里有个笑话,大家权且一笑:孔子见老子。孔子问:您最近可好?老子说:不过尔尔。孔子问:您的学问研究得如何了?老子说:陈陈相因,不甚了了。孔子说:听说您还给人讲课?老子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孔子一听,老子是高人啊,每句都是叠字成语。于是孔子说:愿与君饮酒畅谈!老子说:咦,我的杯杯呢?
由此看来,似乎用简洁的语言说话,也不是那么无聊呢。再有古人说现代语,大概也只不过由一个“诺”,变为“好了好了,知道了”。由简洁到繁琐,这其中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岁月悠悠、历史漫漫长河,切记切记,此“曰”非彼“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