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不太注重礼尚往已渐成趋势,看不起那些繁文缛籍的客套,崇尚自然、自我,觉得人际关系越简单越好,关起门来过日子,不给别人添麻烦,别人也不要给自己添堵。
但我们上一辈子人不是这样子过日中的。我记得在我的原生家庭里,我的母亲是这方面的高手。她的能干表现在既通晓人情世故又不失温良本性,既精明又真诚,行动之时必定要佐以热情有渲染力的话语来加强效果,可惜她的本事一点也没有遗传我们,尤其是我这个笨嘴笨舌的老小。而我老公这一边,则完全是由我公公一手操持,即便子女们一大把年纪,在处理亲戚关系️上也必须他做主。他的特点是对自己特别小气,对别人相对大方;崇尚礼节,为人“迂腐”;总体而言,送出去的远大于收回来的。
但是昨天,我公公的礼尚往来是收获多于付出的。我并不是从价值上来比较的,我说的是心理的收获。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隔壁“舅妈”(其实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儿子回家过节,下午拎着礼品来看望我公公,再后来,我被公公委以重任,去隔壁看望身体不佳的“舅舅”。
一报一还来得有点快,从舅舅看见我的神情上,从舅妈连连反问我“你这是干什么?”的语气里,但我加上话语来化解尴尬,就好像给两个齿轮之间加了润滑油。人与人之间也因为语言的融通而变得自然而亲切起来。
这时舅妈把手里拿着菱角,说是她二姐刚给她的,他们两人都不能吃,非要给我,我在感受和确认她的诚意后接受了她的好意。再后来,她还端来了一碗红枣银耳羹,说是媳妇带回来的,太多了,吃不下,我则爽快道谢。
因为我知道,即便是小小的东西,别人也是带着诚意来的,她要和我分享她的好意,她的快乐,她对生活的感受,她要把她的一片天空撕开一角与我共享,为什么要固执底拒绝这份小心的试探与心灵的馈赠呢?也许这才是人们礼尚往来最初也是最想达到的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