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老师 刘卫平
引言
这一讲我们来谈一谈格律诗词的创作,本讲由4部分组成。第一节是引言,我们从自由诗和格律诗说起;第二节是关于近体诗格律的;第三节是关于曲子词格律的;第四节我们谈一谈诗词创作的一些原则。
第一节引言
从自由诗和格律诗说起
我们先看看诗圣杜甫的两首作诗。一首是《赠卫八处士》,这是一首五古体。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惜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卫八处士,名字和生平事迹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知,处士古代是指隐居不去做官的人,这个八是处士的排行。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因为上书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告假回洛阳去探亲,第二年返回任所期间,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这位卫八,也可以说就是他的发小,匆匆相见又匆匆告别。这一宿的情景对卫八来说,就像我们熟悉的一首歌曲《思念》所唱的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不知能作几日停留,我们已经分别的太久太久,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只把思念积压在我的心头,难道你又要匆匆离去,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
而对于诗人杜甫来说这一宿的感慨更为复杂,于是就有了这一首语语动人的赠诗,大家可以反复吟味。
另一首是杜甫的《又呈吴郎》,这是一首七律,大家比较熟悉,诗是这样写的。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由此,只缘恐惧须转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实际上是用诗写成的一封信,吴郎是杜甫的吴姓亲戚。在此之前,杜甫曾经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的诗,这是又一首,所以他在标题标明“又呈”。在大历二年也就是公元767年,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住在一所草堂里,堂前有几棵枣树。西边的一个邻居是一位寡妇,经常来打枣。杜甫不仅不干涉,而且对她十分的友好,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了这位吴郎来居住,他自己搬到十几里外的一个地方去安家。可是吴郎一来,就在堂前插上篱笆,禁止外人来打枣。这位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就写了这首诗劝告吴郎。
陕西民歌曾经唱道:“唐朝诗人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这首诗也可以说是对这首陕西民歌的注脚。
我们引用这两首诗,不是要分析鉴赏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等等。而是要用这两个具体例子来说明诗有自由体和格律体的不同。前一首是古体诗,也就是古代人写的自由体诗。后一首是近体诗,也就是古人写的格律体诗。
古体诗句子篇幅长短自由,对仗不做硬性要求,押韵可以比较随意,所以是自由体诗。
这首《赠卫八处士》属于其中句子整齐,一韵到底的例子。而就字调的平仄来说是没有格律可言的。而《又呈吴郎》就不一样了,它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部属”的诗篇。第一句“堂前扑枣任西邻”它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就定下来以后各句的规矩。中间两联两对仗句式写成,则是七律和五律的定制。在这首诗中看的很清楚,因为它是一首标准的七律诗。
古代和现当代的汉语诗歌总体上说可以分为自由体诗和格律体式两大门类。
旧体诗即主要用文言语词写成的诗作中,上古的歌谣、诗经、楚辞、乐府、五古、杂言、七古、歌行都属于自由体诗。
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曲子词、散曲等都属于格律体诗。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新诗,也就是主要用白话写成的诗作。其中的“三美体”“十四行体”“九言体”之类大体上属于格律体诗。这以外的白话诗就都是自由体诗。
我们这一讲主要讲旧体诗中的诗词格律,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样式之一。古人所提出的“诗言志”“诗缘情”等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诗人的思维方式和写作理念审美趣味,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历朝历代的诗人们创作出了无数优秀的作品,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们现在通常把用文言文写下的诗歌统称为“古诗”“旧体诗”或“古典诗”,但实际上应该有更精细的划分。南宋的学者严羽写过一本书叫《沧浪诗话》,他在这本诗中指出“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这几句话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诗歌形式变化唐代以前的轨迹。
初唐的时候产生了体式规范形势稳定的格律诗,当时被称作“近体诗”或“今体诗”,汉魏乐府到文人所写的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等统称为“古体诗”。后来又把唐代及其后人模仿“古体”所写的诗歌称作“古风”。尽管唐代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当时所谓的“近体诗”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名不副实。但由于历史习惯,我们至今仍旧把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称作近体诗。
在唐代格律诗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差不多在这个时候另外一种诗歌的样式曲子词也产生了。曲子词简称词,又称长短句、乐府、诗余等等。它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一。在当时只是一种可以在酒席宴会上配乐演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受到了文人的青睐,在晚唐五代走向了兴盛,到了宋代则形成了十分繁荣的局面。
由于词的创作也要遵循一定的格律规范。因此现代人常常将格律诗和曲子词合称为“格律诗词”。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序言》中指出: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所谓“一代之文学”是指某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并不排斥其他文学样式的存在。正如汉代最流行的文学样式是赋,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乐府诗、历史散文等等,在当时也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大量的好作品出现。又比如我们一般都认为清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应该是小说,但实际上清朝的诗、词、散文、戏曲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尤其在诗词方面,被后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出现过“复兴”的局面。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传统诗词的创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革故鼎新的浪潮中,被视为封建“庙堂文学”的一个门类而遭到批判。又在一波又一波的反传统文化浪潮中,逐渐被打入“冷宫”,成为很少有人问津的文化古董。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随着国学在全国范围内日益的复兴,旧体诗或者说古典诗词,才又一次呈现出逐渐复兴的态势。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许多诗词创作组织,还有发表诗词的刊物。据《中华诗词年鉴》及相关资料统计,至90年代间,全国各地诗词社团已达1000多家,以各种形式印行的诗词刊物与作者专辑,大型诗词总集与选本至少在千种以上,创作队伍达百万之众。
90年代以后,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为诗词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利。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精粹之一的诗词,在当代的繁荣乃至“复兴”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而且说条件越来越优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近百年来的多次打压,诗词创作传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老一辈诗词作者已经寥若晨星,而新生代的作者又苦于缺少师承,难以找到诗词创作的有效门径,导致当代诗词的总体水平依然相对滞后。因此在当下社会,对于诗词格律的教授和传承就显得特别重要。接下来我们就重点对近体诗和曲子词基本的写作常识和规范要领,做以大概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