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020
读王树增的《长征》,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是女红军长征路上的分娩。
在行急军中,在炮火冲天的战场上,女红军要分娩了,这是多么凶险和恶劣的环境。
像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的妻子陈慧清,生产时险像环生。中央红军正以急行军的速度通过一个山口时,26岁的陈慧清却要分娩了。因为难产,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打着滚,枪身与炮火却越来越逼近。
董必武对警卫员说:“这里在生孩子,让他们把敌人顶住。”“生孩子需要多长时间,就给我顶多长时间!”
红军官兵和敌人在距离陈慧清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进行殊死搏斗。拼杀中,不断有官兵问:“生了没有?生了没有?”整整两个小时,孩子终于出生了。
这可能算是长征路上的幸运儿,历经千磨万难终于降生。我想在长征路上,可能还有很多女红军因难产而死。毕竟在那样艰难凶险的环境里,不可能有什么医疗设备,若发生生产大出血时,更不可能有及时的输血供应。
分娩放在我们现在这样的社会,都还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在长征路上的分娩,对于女红军无疑是在拼闯一道道的鬼门关。
分娩后,孩子不能带着上路,必须扔掉,这是多么痛苦的分离和决别。
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师师长周子昆的妻子曾玉在红军翻越老山界时临产,孩子在战火中出生后,找不到任何可以包裹的布,就被丢弃在草丛中。
共青团书记凯丰的妻子廖似光,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良和长时间的奔波作战,怀着七个月的身孕在翻越大山时早产。廖似光在激烈的枪身中把孩子生下后,抱着孩子就要跑。可是,终究无法抱着孩子长途转战。当部队遇到第一户人家时,廖似光还是把孩子恋恋不舍地留给了老乡。
我想在长征路上,那些被扔掉的孩子,被收养的孩子一定很多。那些孩子,因贫穷、疾病、战争大多都没有幸运存活,也没有最终等到与亲人相认和团聚的一天。
也有官兵埋怨,为了一个分娩中的孩子打阻击战不值得。红军军团团长董振堂发火道:“我们今天革命打仗,不就是为了他们的明天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长征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血泪史、奋斗史,无数革命先烈用前仆后继的流血牺牲终于换来了今天平安幸福的生活。
隆隆的冲天炮火似乎还在耳边回响,眼前的平和安宁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于今,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到成人,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方方面面的精心呵护,当弥足珍贵,倍加珍惜。
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永续奋斗。为了——这花朵一般的孩子,清澈的眼睛,美好的明天!祝愿——这历经风雨的中国巨轮,载着我们风雨与共,扬帆远航,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