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为改变付费是刚需
朋友圈有人转了一段文字:
最初,我们揣着糊涂装明白,后来,我们揣着明白装糊涂。成长就是将你的一切都变成心静如水,将一切情绪调整到静音模式。
忙乱的早上,最怕遇到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刚刚发完脾气把儿子收拾了一顿赶去上幼儿园,自己去上班的路上看到这段话。看完我就呵呵。每次冲儿子发火我也很后悔,为什么自己在那时那刻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当然也知道要好好说话,更文艺的说法是“把情绪调整成静音”,但怎么调?
受委屈了告诉你:想开点,退一步海阔天空。什么叫想开点?怎么想开点?给点具体套路啊,坐而论道有何用,改变就得干干干啊!
有的鸡汤进化了些,会教给你一些实用易学的tips:比如每次要发火的时候,先深呼吸,停顿3秒,或者找个没人的地方捶墙,等情绪褪去了,再好好沟通。因为,光生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说得真好。有几个人真会这么做?或者说来得及找个地方捶墙?
现在知识付费火了,大家都去订阅,包括权威脑科学博士的专栏,说得天花乱坠,甚至不惜亲身垂范,证明自己平时就是这么育儿育己的,我听完也就呵呵,灌输的这些理论,你都是对的,但对于听众解决问题没有多大帮助。
专家说不要给2岁以上的孩子喂饭,因为这样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和动手能力,理由是blablabla。好有道理哦,爱学习的妈妈马上get到了,但是回到家还是不可避免要喂饭,为什么?因为爸爸认为这是小题大作,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喂饭也没见出现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奶奶担心等的时间久了饭菜就凉了热起来很麻烦而且又会很烫孩子不爱吃;爷爷觉得自己的三个孩子都是喂饭的,等到再大一点自然就不让喂了……
为知识付费是应该的,因为互联网让免费的知识泛滥,付费可以帮你去粗取精。然而提供知识毕竟是容易的,想把这个知识落地,遇到的复杂情形远不是这个知识能够解决的。能够真正帮助人们改变行为的产品才是未来的刚需。
2
知识付费和行为改变付费的区别
最近看到三节课创始人黄有璨的一篇文章,他的观点是:知识付费和行为改变付费之间必然有一战。作者本身是做线上培训课程出身,他也非常看好后者的发展前景。
如何理解?
刘润老师曾经分享过产品和服务的区别:
边际交付时间趋近于0的,就是产品。比如iphone手机,生产100万台和10000万台,不会增加太长的交付时间。
但是服务,无法减少边际交付时间。比如理发,一定要在顾客身上花去这些时间,省不下来。
做产品和做服务,甚至有一个专属名词:做产品是做“头部市场”,做服务是做分散市场。做产品,就需要和一群特别优秀的人去PK ,20%的人分享80%的财富,因此大部分人可能是不成功的。但如果是做服务,你倒是可以在一个长尾的市场中通过差异化的服务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知识付费,越来越多地会抢占“头部市场”。比如罗辑思维的做法,用平台和高品质用户的力量笼络一批业内的顶尖高手,把知识用平俗的语言写出来、读出来、细分出来,以低廉的价格大批量规模化售卖。由于线上虚拟产品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样的打法依靠的就是争夺头部市场,师资是王道。
而行为改变付费,目前来看需求众多、但相当难以规模化复制。黄有璨认为,谁要能把这种做长尾的服务批量大规模化,谁就真的牛掰大了。
行为改变付费,有一个也许不甚恰当的比较科幻的例子——冯小刚的早期作品《甲方乙方》,在“好梦一日游”公司,你只要付费,就可以帮你达成行为改变的目的:你觉得自己每天锦衣玉食太堕落,就希望自己能过几天苦日子回头能珍惜好命。于是就付费去村头饿上个几天,哎,目标达成。
3
为什么知识付费未来必将被打败
举两个我自己的例子。
例1:我需要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保证优质信息输入,结果呢?
原来是在微信朋友圈里找好文章看,鱼龙混杂,有些看完实在也是记不住,而且信息量太大,没有精力去筛选,结果罗胖做了件事:我来帮你选,来我们这儿,都是精华、都是干货,都是可以帮你利用碎片化时间达成系统学习目的的好产品,而且还很便宜哟。我一看确实好,然后呼啦啦订了一大堆专栏,这下又出现了原来同样的问题:信息又过载了,内容都好,但是看不过来,看不过来却不愿意放弃,结果就开始囤积,放那儿我慢慢看、慢慢听,放着放着就压箱底了,因为好东西总是持续产生的,新来的又堆在了囤货的上面。
最终的结果是:我需要从这些已经精华的内容中再次挑选更更精华的,谁能帮我干这个活儿?
这里插一句,你说做产品也着实不易,到底是要迎合人性还是要违背人性呢?反人性是找死,但顺应人性,也是在等死啊。
现在市面上很火的互联网产品,似乎都是顺应人性的事情。今日头条——你关心的才是头条,我对这个产品的看法是:就像是看到一个只会惯孩子的长辈,你喜欢吃零食是吧,我顿顿给你吃巧克力薯片汽水,嗨皮吧?这下你总会爱我叫我爷爷了吧?结果对于我这种偶尔爱看点八卦的,在头条上看到的新闻全是娱乐八卦,一点有营养的信息也没有,我也不是整天需要围观王宝强婚变才吃得下饭,这样的精神鸦片我会自觉抵制,隔很长一段时间才会点开看一次,或者干脆卸载。你说,我这样的坏用户多了,这个产品是不是在等死?
例2:我想要当一个温柔妈妈,方法论学了一车,结果呢?
现在讲科学育儿的书、视频、音频、线下沙龙多到泛滥,身边几乎每个年轻妈妈都是科学育儿的信徒,我也知道一个性情稳定不乱发脾气的妈妈是孩子最好的礼物,但是做到这一点太难了。尤其是现在,职业妇女们个个投入到了二胎的行列,日理万机在遇到个调皮捣蛋的熊孩子,那个火啊,要想憋住就得内伤了,这个时候你懂得再多道理、就算是博士后,也成不了一个淡定的妈。鸡汤要喝进去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才行,否则就只能是:****朕已阅,写得真好,再见。
还是继续说育儿的事情,迈克尔·博斯沃思在《解决方案销售》一书中指出:买方的需求存在三个等级:潜在需求/潜在痛点、需求/痛点、解决方案期待。 解决方案期待,是说买方既知道自己遇到了什么麻烦问题,同时也知道应该找谁、在什么时间、提供何种产品/服务可以解决。
作为一个焦虑的、无法控制情绪的妈妈,我正处在解决方案期待的阶段:
谁要是能在那个千钧一发之际给我当头棒喝,塞我一剂良药,或者通过什么方式提示我——比如把孩子乖巧呆萌的照片摆我面前,让我脑海中自动单曲回放母慈子孝的温馨时光,或者眼前不断闪现孩子令我感动的瞬间——强势插入我沸腾的大脑让我冷静下来,在21天之内让我变成“永远温和、无条件爱孩子的妈妈“,我愿意出大价钱!
4
未来可能的几种实现方法
1.利用大数据
刘润老师提到过一个猜想,未来互联网会如何利用大数据来催债。
假设你欠了别人1万块,到了期限没有还,你也许是忘了,也许是真的打算赖账不还,这个时候,微信就会给你通讯录里最近经常联系的20个人群发一个消息,告诉大家“**欠了别人1万块,到了期限没有还,你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能不能帮忙提醒下?” 这20个人里也许有你的老板、客户、正在处的对象……这可是事关信誉的大事,一定要尽快还钱。
2.利用人类的损失规避心理
现在很多社群或者兴趣小组为了帮助大家养成某种习惯——比如读书、跑步、健身,会建立一个交押金每日打卡的机制 ,利用的就是人类损失厌恶的心理。为了不损失押金,只好天天打卡,时间久了,习惯养成,押金也收回来,还能分到那些没坚持下来的人的钱,没有损失只有收获,完美!
3.强化封闭式集训
对于特训一个耐造的360度无死角好妈妈,也许未来可以提供的服务包括:在长达1个月的时间里,不断处理一个个难搞的熊孩子,你也别怕,有专业人员在一边不断指导你应该怎么应对,反复刻意练习。1个月下来,你已经被折腾得没有人形儿,回家再面对自己没有那么熊的孩子,顿时爱从中来:原来自己家这个还是很乖的,老娘可是接受过特训的,对付你小case啦!
这还只是每个人生活场景中的一小部分,每个有志中产或者小白都有亟待解决的、困扰自己的一系列问题,或者习惯。比如晚睡晚起、暴饮暴食、拖延症、乱花钱……我想了想,这就是一块蕴藏着亿万财富的处女地啊旁友们,来来来,我们一起开动脑筋,就当是成全了别人陶冶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