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矛盾下的女性成长

翻开《反熵》的第一章,胡刚刚笔下那场发生在老屋里的婆媳、姑嫂争执,让汉代的月光与当代消毒水的气味在文字里完成了一次交集。作为 “逆风成长三部曲” 的终章,这部散文集以理工学生特有的观测精度,将婆媳矛盾解构为传统伦理熵增与现代个体意识熵减的博弈场。

刘兰芝 “十三能织素” 的全能,终究没能逃过焦母 “举动自专由” 的判词。东汉乐府诗里那架织机的经纬间,早已织入《礼记・内则》“子妇无私货” 的宗法基因。而在《反熵》中,姑姑不让妈妈上桌吃饭,妈妈只好在卧室里架起炉子;爸爸一味退让,姑姑得寸进尺;奶奶偏心外孙……这些事在胡刚刚心里,一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胡刚刚书中父亲的退让姿态,恰是当代家庭学中的典型样本。从焦仲卿 “长跪告阿母” 的迂回,到民政部 2023 年调研显示 67.3% 的丈夫在婆媳矛盾中选择 “回避策略”,男性在代际系统中始终处于“调和” 与 “激化” 的矛盾状态。这种集体性角色困境,在胡刚刚的笔下显影为传统 “父权中介” 功能在现代家庭中的坍缩过程。

胡刚刚说,子女认知水平的天花板通常来自父母,父母多数有局限而不自知。胡刚刚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从孤单的零点启程,像一棵大树一样,不断向上生长。反观现在的社会,有多人也是生长在婆媳失和的家庭中,因为父亲的不作为,最终孩子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

在《反熵》的叙事坐标系里,婆媳矛盾最终成为测量生命韧性的标准液,散落的记忆碎片,最终在写作中重组为抵抗遗忘的宇宙星图。上下五千年,婆媳矛盾始终未能解决,在婆媳矛盾下,现代女性该如何寻找自我,也许,是我们这代人该思考的课题。在胡刚刚笔下,女性独立要学会“陪自己”,欣赏自己,完成自我成长。

合上书页时,窗外正在下雨,思绪伴着雨声久久不能平静。当焦母的权杖化为现代家庭的育儿备忘录,当刘兰芝的织机变成母亲在卧室里架起的锅炉,每个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生长的女性,都在通过自我重构完成生命的熵减奇迹。正如她在跋中所写:“成年、成熟和成长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成长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持续态。” 《反熵》宛如棱镜,让所有在代际冲突中挣扎的人,寻找到属于反熵者的一丝光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