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了猎豹CEO傅盛关于认知的雄文,文章深刻阐述了认知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与身边朋友一起读书、思考、感悟、分享过程中,也在一直思考:既然每天都在学习、都在看书、都在听书,可以说是面对着海量的知识,为什么还总是处在焦虑之中?想来是因为对知识、自己与知识的关系有困惑,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哲学。
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担心、是因为慌乱、是因为失去掌控的无力感,尚处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焦虑源于“对于已知不够自信、对于未知尚有迷茫、对于未来感到失控”。如果对“已知”足够自信,便不会慌;对“未知”有明确方向和路径,便不会茫;对“未来”了然于胸,便不会焦虑。接触到很多领域的“高人”,都在不断勤奋的学习、努力的前进、孜孜不倦的求索,但大都自信、坚定、勤奋,或许是因为他们对认知有清晰的认识、有明确方向、有成熟的规律、有完备的方法、有合适的工具,有因势而变的能力。
中国传统哲学里面一直讲“道法术器势”,其实是一套非常全面的思维模式和理念体系。正所谓巨人过河涉水而过,破除认知焦虑也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拥有自己认知的思维模式和理念体系,搭建起自己的认知金字塔。这个金字塔中有对于知识本质的理解,更有如何调整自己与知识关系的探索。
所谓 “道”,是理念和价值观。在认知里面就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知识,如何看待现在与未来,如何看待自己与知识的关系,也是求知的出发点和源动力,这决定了我们认知的“气度”。认知里面的“道”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的心。破除认知焦虑先要明确为什么求识:为了跟人攀比,为了满足好奇心,为了洞察最本真的规律,还是为了助力生活事业,甚至是为了让自己和世界更美好?首先,一定要站在具体知识之外看待自己和知识的关系,悟“道”,这也是认知金字塔的塔尖。
所谓“法”,是普遍的规律。我们对“法”的思考和掌握,会决定能否实现自己追求的“道”。在认知里面“法”就是知识本身、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这决定了我们认知的“高度”。找到这些规律才能让我们的认知条理清晰、方向明确、脚步坚实,而不是人云亦云、手忙脚乱。其实近期听得很多高手对不同领域知识的解读,都是对不同领域规律的探究,从薛兆丰到宁向东、从刘润到武志红、从罗胖到樊登,除了大量具体知识和实用工具,更有一系列对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知识规律的解读。认知里面有哪些规律?这一点需要我们在前人基础上去思考总结、去找寻探究,求“法”,找到最适用、最经典的规律。
所谓“术”,是具体的方法技巧。在认知里面“术”就是各种技巧方法,这决定了我们认知的“厚度”。其实身边诸多书籍、无数文章,大量都在介绍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的技巧方法,从管理工具到心理分析、从经济模型到教育技巧,我们很多时候都为获得了这些简便易行、即插即用的“术”而兴高采烈。这些技巧方法确实是收获,但需要不断提升,因为没有人人适用、时时适用的技巧方法。在没有并入自己认知金字塔之中,没有总结出其中的“法”之前,终归这只是别人的方法技巧。认知里优“术”的过程,就是我们知识内化的过程。
所谓“器” ,是依仗的工具。器越专越精,道、法、术越有承载之所。“器”是我们认知的各种工具、途径,也是我们认知金字塔的塔基,这决定了我们认知的“广度”。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有着丰富多样的工具,求知早已不必非得依靠传统的读书、上课,如果你愿意,可以随时在各种途径、各种工具中学习。“得到、樊登读书会、笔记侠、微课、简书、有道云笔记”等等不同的应用都是我们认知的良好工具,找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群交流也是非常好的认知途径。虽不时时见面,但可常常过招,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交流、切磋、提升。每个人时间、习惯各有不同,只要适合自己认知的工具、途径,便是“良器”。
所谓“势”,是所处环境和形势。对“势”的体察,体现了我们对所处时间和空间发展的方向的理解。认知中的“势”,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体现,决定了我们认知的“鲜度”。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迷茫,一代人也自有一代人的辉煌,当今的时代知识频繁更迭、商业模式剧变……这些都带给我们认知新的挑战,也蕴含着新的机遇。当然随着我们认知的深入,所处的势,能见的势也会不断变化。认知的过程也是建立联系的过程,认知就是建立我们与自己内心、与周边亲朋、与人类规律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一定会因势而变。
无知者不虑势,凡庸者寻器,体勤者捡术,脑智者求法,心慧者悟道。有朝一日参透“道法术器势”,搭建起自己认知金字塔的时候,所谓的认知焦虑也就自行破除了!
(此文系之前撰写,今天再次修订完善)